庭審現場“搬”到互聯網上 杭州互聯網法院走出新時代改革創新之路

風起錢潮,江水不息。錢塘江畔,杭州互聯網法院勇立潮頭,走出一條新時代改革創新之路。

 

1月14日清晨,《法治日報》記者來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錢潮路22號的杭州互聯網法院時,這裏已經熱鬧起來。法官、幹警陸續有序打卡上班,開始一天的工作。

 

院裏一派繁忙又不失井然,空氣裏洋溢著熱烈的工作氛圍。就在此前一天,杭州互聯網法院剛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模範法院”稱號。

 

這樣的好消息,令全院幹警倍受鼓舞。臨近年關,大家幹勁十足,堅守在崗位毫無懈怠。

 

走入大廳拐角處的訴訟服務中心,這裏沒有排隊諮詢法律問題、辦理立案登記手續的當事人,沒有堆積如山的案件材料,有的只是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員忙著敲鍵盤、接電話的身影。

 

這是為什麼?

 

立案庭法官助理李倩笑著告訴記者:“現在呀,當事人點點手機就能完成訴訟,我們法院建立了線上訴訟平臺,實現立案、調解、審判、執行全流程線上,讓老百姓一次都不用跑。”

 

說話間,就有一名當事人通過平臺提交了起訴材料。5分鐘後材料審核通過,完成立案申請。

 

記者來到杭州互聯網法院二樓的8號法庭,一起資訊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的審理正進入尾聲。

 

圖為1月14日,杭州互聯網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李倩(左)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立體化訴訟服務中心建設情況。 本報通訊員 陳贏州 攝

 

庭審現場有些與眾不同,沒有當事人,沒有書記員,只有一名法官端坐在審判席,面向前方的攝像頭,與當事人一同出現在一面數字大屏上。

 

杭州互聯網法院將庭審現場“搬”到互聯網上,讓法官與雙方當事人通過遠程視頻面對面交流。

 

庭審結束後,法官曾憲未向記者介紹道:“現在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網路直播間買到假貨、平臺大數據‘殺熟’等現象時有發生。前段時間我們就受理了不少‘雙十一’、年貨節期間購物產生糾紛的案件。”

 

8號法庭出來,記者隨機敲開一間法官工作室的大門,幾名法官正湊在一起探討“無效地址”問題。在一些網路合同糾紛案裏,電商平臺披露的部分賣家地址無效的現象對消費者維權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我們決定正式向電商平臺發出司法建議,明確平臺要優化個人賣家資訊登記和資訊披露機制。”法官助理黃應康對記者說。

 

去年,針對個人資訊保護、平臺治理漏洞等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杭州互聯網法院一共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發送15份司法建議,回饋採納率達100%,持續推動網路空間依法治理走深走實。

 

提起近期發送的一份司法建議,法官王丹華仍記憶猶新:“在審理某平臺網路服務合同糾紛案件中,我發現不少消費者連平臺規則都不太清楚。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我向平臺發送了這份優化規則的司法建議,平臺很重視,迅速修改調整了規則。”

 

一份份司法建議“小切口”,做實社會治理“大文章”。記者瞭解到,杭州互聯網法院還聯合多部門簽署數字治理領域司法建議合作備忘錄,不斷加強網路空間治理。

 

化解各類涉網案件29萬餘件、線上庭審率98.2%、庭審平均用時32分鐘……來到杭州互聯網法院數智大腦前,螢幕上一串串閃亮的數字代表著一項項扎實的成果,匯成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杭州互聯網法院院長陳增寶告訴記者:“當前,杭州互聯網法院正以高標準打造新時代互聯網法院行動計畫為牽引,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推進學習型、創新型、功能型、示範型、勤廉型‘五型’現代化互聯網法院建設,努力打造新時代機關黨建新高地、法院規範化建設標杆地、現代化訴訟服務最佳實踐地、數字經濟司法保護示範地、國際網路糾紛解決優選地,做深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以互聯網審判工作現代化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王春  呂佳慧 )

 

記者手記

 

杭州互聯網法院是中國最具活力的法院之一。7年來,其緊跟新時代資訊技術發展步伐,堅持“五型”引領,推動涉網案件審理流程再造、模式變革和規則之治,互聯網司法改革的制度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持續放大,入選改革開放40年40個“第一”,寫入“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已成為展示我國司法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