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1月25日,財政部發佈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恢復性增長,全年完成預算並有一定超收。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財政超收主要是受經濟穩定恢復,再加上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較高拉動。與此同時,減稅降費政策紅利有效落實,沒有增加市場主體負擔。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7%,與2019年相比增長6.4%,完成收入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3萬億元,同比增長0.3%。
財政超收是否增加了市場主體負擔?對此,許宏才表示,財政超收是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的基礎上實現的,與經濟運行總體態勢和企業利潤增長相適應,也符合預期。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精准實施減稅降費,突出支持製造業升級和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
2021年,我國建立了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資金規模達到2.8萬億元,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總的來看,直達機制運行順暢,持續保持了快、准、嚴特點,即快速、精准、嚴格,為落實惠企利民政策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支撐。”許宏才說。
統計顯示,直達資金2.8萬億元分配給省級1萬億元,市縣1.8萬億元,體現了增量資金向基層傾斜的要求。所有資金全部分配到了資金使用單位,沒有滯留,共安排專案43萬多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實際形成支出2.67萬億元,占中央財政已下達的95%,為地方落實惠企利民政策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提供更好財力保障。
2021年,全國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元,其中用於專案建設的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5萬億元。
據悉,為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財政部充分考慮各地區財力和債務風險水準等因素,科學分配分地區的專項債券額度。控制高風險地區新增地方政府債務的限額規模,避免高風險地區風險持續累積。
2021年底,財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達了2022年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46萬億元。對於今年政府債券的發行使用,許宏才表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合理確定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有效防範債務風險。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