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見險峰而越 固強國之基
來源: | 作者:蓋博銘 王琳琳 馬曉冬 | 發布時間: 1288天前 | 452 次瀏覽 | 分享到:

在先進核能技術研發的征程中,王大中一干就是幾十年。

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王大中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大中帶領研究團隊走出了我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徵的先進核能技術的成功之路。同時,王大中也是該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清華大學原校長,對我國人才培養做出突出貢獻。

20世紀60年代,北京昌平南口燕山腳下聚集了一批年輕人。在當時起點低、基礎薄弱的困難條件下,這支青年團隊滿懷報國熱情地喊出“用我們的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的豪邁口號。就在1964年,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建造、運行的遮罩試驗反應堆。

這其中就有王大中的身影。

當時從北京市區到科研場地要一天的時間,王大中和同事們都把家安在了山腳下。作為我國第一批核反應爐專業的學生,王大中從反應堆物理設計,到反應堆熱工水力學設計與實驗,再到零功率反應堆物理實驗,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奮鬥中,逐漸成長為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和戰略思維的領頭人。

從1985年開始,王大中主持低溫核供熱堆研究。他帶領團隊花費了近一年時間進行論證,其間專程帶隊去歐洲考察,最後確定殼式一體化自然迴圈水冷堆方案,並計畫先建設一座5兆瓦低溫核供熱實驗堆。

有國際核專家評價此工程:這不僅是世界核供熱反應堆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在解決污染問題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國家“863計畫”支持下,他帶領團隊開始了10兆瓦模組式高溫氣冷堆研發。該項目於2003年並網發電,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

1985年,王大中從老所長呂應中手裡接過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前身)所長的擔子,繼續堅持團隊攻關道路。

1994年他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開啟另一段精彩的人生歷程。

面向21世紀,王大中帶領學校領導班子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思路,制定“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確立了“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完成了綜合性學科佈局,為清華大學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蓋博銘 王琳琳 馬曉冬)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