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他主持建立我國飛機設計體系,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無私忘我,作為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發展;年逾九旬,他的心願還是繼續奔騰在科研一線……
11月3日,兩院院士,殲8、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顧誦芬作為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沉甸甸的獎章。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這位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身上。
1956年,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設計工作。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首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決定親自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振動情況!
經過三次藍天之上的近距離觀察,顧誦芬和團隊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後期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
如今的顧誦芬,身體患有疾病,經過兩次手術的折磨,仍不斷思考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一生,顧誦芬就堅持幹好研製飛機這一件事。
“顧誦芬參加工作之時,恰逢新中國航空工業創立,他是我國航空工業近70年進程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他始終踐行著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踐行著航空報國精神,擔當著航空強國使命,他把一切都獻給了祖國的藍天,獻給了黨。”航空工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國強說。
90多歲的人生,70年的科研生涯,顧誦芬的經歷,見證著新中國航空工業從創立到強大的70載春秋。
(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