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賦能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 “莫欺我中華無肝膽!母親膝下百萬兵!”

9月3日晚,人民大會堂,音樂舞蹈史詩劇《正義必勝》生動再現宏闊的抗戰場景、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令觀眾感同身受、共情共鳴。

 

以《正義必勝》為代表,一大批具有感染力、引領性和示範性的精品佳作不斷湧現,《只此青綠》《瞿秋白》《在遠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文藝精品創作活躍,正是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鮮活例證之一。

 

“十四五”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文化事業和產業繁榮發展,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嚮往。文化領域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城鄉,文化遺產保護開創新局,文旅融合深度賦能,居民文化消費不斷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能。

 

公共文化服務從“有”到“優”

 

細細觀察不難發現,越來越多“小而美、小而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遍地開花,或嵌入社區商圈,或紮根鄉村集市,將圖書借閱、藝術培訓、展覽演出等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共文化體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從“覆蓋”向“提質”跨越。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8個、群眾文化機構近4.4萬個,更湧現出4萬多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圖為今年春節期間,觀眾在中國非遺館觀看廣東醒獅表演。

 

在博物館鑒古勵今,在圖書館讀書充電。2024年,超過91%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全年接待觀眾近15億人次;全國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比2019年增加4.4億、增長49%。目前,10萬餘家實體書店、58萬餘家農家書屋、17.7萬家職工書屋遍佈城鄉。

 

與此同時,群眾活動更多了,文化氛圍更濃了。群眾文化不再是“看別人演”,而是真正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群眾自己站C位、當主角,舉辦“村晚”、廣場舞、合唱等活動,47萬個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活躍在城鄉舞臺。僅2024年,全國就舉辦了“村晚”8.17萬場,吸引2.62億人次參與。此外,“戲曲進鄉村”“文化進萬家”等活動持續推進,2024年全國開展電影公益放映821萬場。

 

千年文脈從“守護”到“活用”

 

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迎來100歲生日的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重磅展覽吸引了大量觀眾,很多外地遊客專程來故宮打卡看展。

 

如今,“博物館裏過假期”“為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已經成為新風尚。“千館千色”,各展其華。

 

“十四五”期間,我國文化遺產工作開創新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現“保護—活化—發展”的良性迴圈,保護機制不斷健全,千年文脈在當代綻放新活力。文物保護法修訂實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順利推進,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得到妥善守護;非遺系統性保護成效顯著,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325項、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42人,270多個國家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現“整體性保護”。北京中軸線、西夏陵和中國茶、春節申遺成功,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專案60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專案44項,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色彩。

 

廣東“英歌舞”、福建“簪花圍”、安徽“魚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非遺,元宵賞燈、重陽登高等習俗讓節日更有儀式感,八段錦、太極拳等已成為大眾喜愛的鍛煉養生方式,非遺日益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十四五”期間,我國非遺保護的機制更加完善,實踐更加生動,傳承隊伍更加壯大,非遺也更加見人見物見生活、可知可感可體驗。100餘所高校設立非遺保護本科專業,10萬名非遺傳承人走進大學課堂,中小學裏“小小非遺傳承人”隊伍不斷壯大;1.29萬家非遺工坊帶動120餘萬人就業增收,陝北秧歌、貴州侗族大歌、自貢燈會等通過“非遺+旅遊”成為地方名片,古老技藝成為時尚潮流。

 

文旅融合從“相加”到“相融”

 

“為一場《只此青綠》奔赴杭州”“跟著考古隊探秘良渚”“在故宮角樓咖啡品味皇家文化”……這幾年,“跟著演出去旅行”已經成為新風尚,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為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市”。據統計,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演出,跨城觀演率超過60%。

 

“十四五”期間,我國文旅實現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詩與遠方”碰撞出了無限可能,文旅消費“煙火氣”與“文化味”兼具。

 

產品供給升級,文旅體驗更有“文化味”。全國新增58家5A級旅遊景區、40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04家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良渚、殷墟等文化遺址景區遊客量大幅增長。

 

“文旅+”賦能百業,啟動經濟新動能。文旅與農業融合,浙江餘村、湖南十八洞村等鄉村旅遊重點村帶動鄉村振興,15個村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文旅與工業融合,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等“大國重器”成為旅遊打卡地;文旅與科技融合,AI導覽機器人、泰山登山助力外骨骼設備等智慧旅遊產品提升體驗,36個智慧旅遊解決方案、42個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引領行業創新。

 

消費活力持續釋放,成為經濟“穩定器”。“十四五”期間,系列消費促進和惠民活動持續開展。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各地共舉辦相關惠民活動21萬場次,發放消費券等惠民補貼23億元,帶動消費超1400億元。文旅消費的綜合帶動作用凸顯,演藝經濟、夜間經濟、票根經濟等十分活躍,有效延展消費鏈條,滿足人們個性化、情感化、體驗化消費需求。

 

記者手記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更是國家發展的精神脊樑。“十四五”期間,文化領域始終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讓深厚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這五年,公共文化體系日益健全,居民文化消費不斷提升,文化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文化事業不僅是文明根脈的“守護者”,更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源”。

 

從大寫意到工筆劃,文化強國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這份濃墨重彩的文化答卷,既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以磅礴的精神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能。

 

 (朱寧寧 /圖)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