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72億人,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萬人,參保率從91%提高到95%以上;

 

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6億、3.02億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加2900多萬、3400多萬人;

 

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規模69.27萬億元,基金累計結餘9.81萬億元;

 

……

 

一組組的數據,交出的是一份溫暖的民生答卷,也是為億萬群眾築起的堅實民生安全防線。

 

“十四五”時期,我國持續深化社保改革,社會保障事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制度體系持續完善

 

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網路主播……“十四五”期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新業態勞動者隊伍日益龐大,他們的養老、醫療、職業安全等社會保障問題一直廣受關注。

 

為給新業態勞動者提供更好的保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出臺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重點群體專項權益保障政策。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的7家平臺企業開展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為新業態就業人員系上“安全帶”。今年7月,試點範圍已擴大到17個省份。目前,在試點地區累計有超過2000萬新業態就業人員繳費參保。

 

圖為在;近日,遼寧省瀋陽市沈河區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幫助群眾在社保卡自助服務一體機辦理業務。 本報通訊員 郝洪偉

 

不僅於此,社會保障領域各項改革一直在不斷推進。2022年1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啟動實施;2023年底,失業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工傷保險全面實現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建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城市先行到全國推開。

 

“十四五”期間,是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時期,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完善。

 

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等重大改革平穩實施,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逐步完善,保障功能日益強化。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規模不斷擴大,補充養老保險作用進一步發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補齊了養老保險體系的制度短板。

 

統籌層次進一步提高——勞動者流動更順暢的同時,養老保險轉移接續也更加順暢,省內流動可自動接續,跨省流動實現“一鍵申請、全程網辦”。此外,群眾參保更便捷。普遍放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戶籍限制,參保地可以在就業地或者戶籍地之間靈活選擇,繳費基數在當地上下限標準之間靈活選擇,繳費方式可以在按月、按季、按年之間靈活選擇。

 

籌資管道進一步拓展——收支有結餘,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保持當期收大於支的態勢;財政有投入,中央財政補助金額持續增加,地方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投資有收益,穩妥開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長遠有儲備,穩步實施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截至今年8月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3.22萬億元,中央層面劃轉充實社保基金的國有資本及現金收益2.26萬億元。

 

“十四五”期間,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監察執法等機制不斷完善。數字顯示,“十四五”以來,公佈和處置重大欠薪違法行為1萬多件,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案件超過1.4萬件,惡意欠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服務水準全面升級

 

一張“小卡片”,服務“大民生”。

 

通過社保卡發放養老金,持卡在本地和跨省異地就醫購藥,刷社保卡坐公交地鐵、借閱圖書、進博物館……小小的一張社保卡,不僅實現了人社領域的95項應用,還承載了越來越多的其他領域民生服務。

 

來自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我國社保卡的持卡人數已達13.9億人,其中11億人同時在手機中領用了電子社保卡。

 

“十四五”時期,我國社保服務水準全面提升。圍繞群眾“辦事更便捷”的需求,社保服務以數位化、智能化改革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社保經辦能力,提升服務水準,為群眾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務,讓民生服務既有速度又有溫度。

 

推進“網上辦”——不斷完善國家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和掌上12333等服務管道功能,開通了161項全國性服務,“十四五”期間累計提供不見面服務超過600億人次。

 

推進“就近辦”——加強與銀行、郵政等機構合作,打造出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社保服務圈。對於高齡或者行動不便的群眾,提供幫辦、代辦或預約上門服務。

 

推進“一卡辦”——社保服務更加高效集成,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社保智慧一體機”提供24小時自助服務,工傷保險智能審核提升效率,“社保規劃師”提供個性化指導,讓社保服務更智慧、更精准。

 

基金運營穩健安全

 

社保基金是民生保障的“壓艙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事關廣大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

 

“十四五”期間,我國通過多元舉措拓展籌資管道、優化投資運營,確保基金“家底厚實、運行安全”。

 

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2.6萬億元,比“十三五”期末翻了一番。企業(職業)年金基金規模達到7.56萬億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加4.02萬億元。“十四五”期間,企業(職業)年金基金投資收益額超過7560億元。

 

同時,“十四五”期間,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持續做大做強,劃轉充實社保基金國有股權承接和運營工作穩步推進。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達3.22萬億元,從2000年成立以來,年均投資收益率為7.55%。此外,還有中央層面劃轉充實社保基金的國有資本及現金收益2.26萬億元。這些資金為進一步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發揮積極作用。

 

每一項突破都回應著群眾期盼,每一個數據都承載著民生承諾。“十四五”期間,社會保障領域以更精准的制度設計、更便捷的服務體驗、更穩健的基金保障,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民生保障力量。

 

記者手記

 

社會保障體系關係到人們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

 

“十四五”期間,我國以制度創新築牢根基,用服務升級打通堵點,靠基金穩健運行守住底線,持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向更健全、更便捷、更可持續邁進。從政策完善到服務落地,每一項舉措都緊扣群眾急難愁盼,切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彰顯著“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的溫度與擔當。

 

朱寧寧)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