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們以城市的河流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通過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建立濱河綠化帶和城市公園等,極大提升了城市品質,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
“北京朝陽區的亮馬河,過去水質是劣Ⅴ類,經過綜合治理,已經成為風景優美的‘城市會客廳’,每年吸引遊客超千萬人次,成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公開點贊了北京亮馬河的生態綜合治理成績。
放眼全國,像亮馬河這樣通過治理逆襲為城市超級IP的例子,正越來越多。這些以綠色生態為底色的“城市會客廳”的不斷湧現,正是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我國從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跨越式轉變的生動注腳。
亮馬河蝶變為超級IP
在社交媒體上,來北京必打卡亮馬河,已成為一種時尚。在京城的繁華脈絡中,亮馬河宛如一條靈動的絲帶,蜿蜒而過。在這裏乘船觀光也好,漫步步道也好,都可以盡享那份鬆弛與愜意,給過往的人們帶來一種獨特的美好體驗。
不過,亮馬河曾經的標籤卻與此格格不入——淤泥沉積、污染嚴重、私搭亂建、設施銹蝕……本臨河而建以求顧客青睞的酒店,在實際運營中卻不得不“背河經營”,曾有附近的酒店經理吐槽:“酒店臨河而建,本是賣點,卻只能背河經營。”
相關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彼時北京市朝陽區開始分期分段對亮馬河進行修整、疏浚和配套建設。進入21世紀,城市化進程加快,北京市朝陽區連續多年對亮馬河分段實施清淤疏浚、拓挖和襯砌等措施,使得河道行洪能力提升。
2019年,北京市朝陽區更是啟動了對亮馬河的新一輪綜合治理,建設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此次整治共實施系統性六大工程,包括河流整治、慢行連通、橋樑改造、景觀亮化、河湖貫通、旅遊通航,實現了“水網、綠網、路網”三網融合。
經過不懈努力,亮馬河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河道水質從治理前的劣Ⅴ類,提升並常年穩定維持在Ⅲ類以上水準。生態用水保障率和自然岸線率自2021年以來均達到100%。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2021年至2023年累計監測到魚類物種達27種。
如今,亮馬河實現了18公里濱水綠道貫通和6公里旅遊通航,河岸串起“1河2湖24橋18景”,並且探索各類水上活動,實現生態良好保護的同時,不斷豐富市民遊客的文化生活。
經濟的發展引擎也由此被啟動。亮馬河的濱水空間,將周圍商圈的消費帶聯通起來,集休閒生活、國際交往、商業活力和自然生態於一體。數據顯示,近兩年,亮馬河周邊總客流量增長近14%,重點商業專案銷售額增幅超40%,商業活躍度增幅超32%;亮馬河流域營業面積達12萬平方米,彙集近400家品牌,地區商戶年營業收入近30億元。
北京亮馬河的治理成效,是我國城市生態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們以城市的河流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通過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建立濱河綠化帶和城市公園等,極大提升了城市品質,成為城市的亮麗名片,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共贏。”黃潤秋說。
以猛藥去屙重典治亂
生態環境治理效能不斷得到新提升,其中,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起到關鍵作用。
傍晚時分,練江汕頭段一級支流峽山大溪的“萬裏碧道”上,常有市民悠閒散步。江面波光粼粼,時有魚兒躍出,也能見到白鷺飛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讓人愉悅。
讓市民盡享生態紅利的練江,此前卻曾遭遇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點名痛批,且措辭極為嚴厲,指練江治汙“光說不練”。也正是在督察的推動下,廣東省下決心整治這一突出的老大難問題,昔日的“黑臭河”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生態河”。
據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於會文介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充分發揮利劍作用,堅持問題導向、保持嚴的基調,迄今已經完成兩輪督察“全覆蓋”,第三輪督察也已開展了4批次,今年年底前還要完成第三輪第5批。督察嚴肅查處了一批重大典型案件,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於會文透露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6月,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的3294項整改任務已基本完成,第二輪的督察2164項整改任務完成率超過85%,都達到序時進度,第三輪督察整改也正在扎實推進。另外,長江、黃河警示片披露的1262個問題,超九成已經完成整改。督察受理轉辦的35萬件群眾舉報,絕大多數已經辦結或階段性辦結,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點贊、各方支持、解決問題”的顯著成效。
今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督察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條例》較之前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更加權威、層級更高,牢牢牽住了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對督察工作作了全面規範,使督察定位更加明確、組織更加規範、整改更加有力、成果運用更加強化,為法治化、規範化開展督察提供了制度依據,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猛藥去屙、重典治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堅定決心。”於會文說。
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實踐之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規定(試行)》,進一步壓實了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
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的新提升,還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生態環境法典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基本建立了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將386萬餘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汙許可“一證式”管理;實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要素最齊全的國家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網;有效運行國家生態安全、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
推進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
就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要素最齊全的國家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網而言,黃潤秋頗有感觸。
“這些年,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一看今天全國的生態環境品質怎麼樣,再瞭解一下近期的趨勢性變化,這樣才能做到‘胸中有數、心裏不慌’。”黃潤秋說,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樑柱,也是奠基石,是以高水準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據瞭解,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十四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涵蓋要素齊全、佈局科學合理、技術手段較為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其中,由生態環境部直接組織監測的站點達到3.3萬多個,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流域和管轄海域,涵蓋了水、大氣、土壤、雜訊、海洋、生態等各類要素,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支撐。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深入推進,對監測數據的精准性、全面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科技手段,推進監測網絡的數智化轉型,實現採樣分析、運行維護以人工方式為主,轉向以運用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手段為主,建立起天空地海一體化,“全域感知、人機協同、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監測網絡。黃潤秋說:“我們把它稱為‘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2.0版’,這對整個監測體系來說,將是一次系統性重塑。”
此外,我國在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也取得明顯成效。據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歷史性地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國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達到2.23億噸/年,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達到114.1萬噸/天,比“十三五”末分別增長58.8%和72.4%。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檢、公安部持續開展打擊違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專項行動,累計查處案件1.91萬件,其中涉嫌環境犯罪案件5234件。深化“無廢城市”建設,全國113個城市累計實施固體廢物治理專案3000多項,投入約5600億元。國家還投入超過211億元資金支持規範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共4.35億臺(套),並產出693萬噸相關廢金屬和合金等再生資源。(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