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諾:不購買、不傷害、不打擾,做野生動物的守護者!”34名中小學生以法治小記者的新身份齊聲許下承諾,稚嫩卻鏗鏘的童音回蕩在青山綠水環繞的蒼翠幽谷之間。
8月12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法治小記者生態研學活動在浙江省縉雲縣千鸚鳥舍野生動物司法保護救助中心舉辦。
該活動由縉雲縣公安局、縉雲縣林業局、千鸚鳥舍聯合組織,旨在讓青少年體驗一場融合法律實踐與生態守護的成長之旅。
在鳥舍創辦人朱薑蓓的開場介紹中,小記者聽到她作為90後海歸回鄉創業的初心:“不僅展示鳥類之美,更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凝聚守護生態共識,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圖為千鸚鳥舍工作人員教孩子們用廢棄的樹枝、繩子等搭建鳥窩。
碧水藍天,青山鳥鳴。小記者穿梭於鸚鵡迷宮接受鳥類知識科普後,一場動物保護專題講座緊跟其後。
壺鎮派出所民警張君敏指著一幅生態鏈圖示,聲音陡然嚴肅:“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案例,2024年3月,縉雲公安生態警長在野外巡邏時發現,一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被捕鳥網死死纏住,翅膀已壞死無法飛翔……”
民警的講述讓小記者們神情凝重,當聽到“這只紅隼經千鸚鳥舍救助人員專業處理與精心養護,從此在這裏安家,成為警示非法捕獵的活教材”,大家才舒了口氣。
一個真實的案例,將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具象化,將冰冷條款轉化為驚心畫面:盜獵者布下的細密捕鳥網如何困住天空“精靈”,一枚不起眼的獸夾足以終結珍稀鳥類的飛翔之夢……
“法律劃出的紅線,就是守護這些生命的最後盾牌。”孩子們屏息凝神,筆尖在採訪本上疾速移動,法律的重量如此厚重地落在肩頭。
2024年以來,縉雲縣公安局在仙都設立生態共護聯勤中心,依託野生動物司法保護救助中心,收容救護野生動物400餘只,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只。
“別怕,我們幫你。”在救助體驗區內,小記者們戴上手套,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化身“臨時救護員”,學習如何輕柔處理“受傷”的鳥類模型,小心清理“傷口”。
“原來救助不僅需要愛心,更要專業和敬畏。”小記者胡婉竺輕聲感慨。
在“我為環保代言”創意工坊,孩子們化身環保魔法師,將日常廢棄的塑膠瓶、舊紙盒等材料點化為寶。一雙雙巧手之下,廢棄物被賦予新生,成為承載著愛與希望的鳥巢模型。
一只由礦泉水瓶切割編織的彩色巢穴旁,小記者朱政愷寫下:“給流浪的翅膀一個法律守護的家。”
最令小記者們心跳加速的,是化身“生態偵探”時刻。
環食藥偵民警精心佈置模擬非法捕獵現場——隱蔽的捕鳥網、冰冷的獸夾等非法工具散落林間。
“大家分頭勘查,找出所有違法工具!”一聲令下,小記者們馬上行動起來,俯身草叢,目光如炬,認真勘查每一寸角落並記錄報告。
四年級學生蔣張辰昔撥開灌木,用鑷子小心夾起一張捕鳥網,高聲報告:“這裏藏了捕獵裝置!”
民警隨即上前,以實物為教材,剖析盜獵者的手段,並解讀其背後觸犯的法律條款。
這場沉浸式破案,讓抽象的法條在孩子們眼前具象化為保護生態的堅實盾牌。
成果分享會上,作品鋪滿展臺——沾著泥土的記錄、定格鸚鵡靈動的照片、呼籲禁絕野味貿易的倡議書。
小記者胡婉竺說:“以後看到傷害小鳥、破壞環境的事,不光要報告員警叔叔,還要把學到的法律知識和生態警務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傳遞這份守護的力量!”
小記者田許辰展示了法寶:一張抄錄野生動物保護法關鍵條款的塑封卡片。“我要當好翻譯官,讓更多人聽懂自然的聲音!”他的話激起熱烈掌聲。
“你們接過的是守護綠水青山和美麗家園的接力棒!”在生態警長劉雄的寄語中,34名學生被授予法治小記者聘書,並佩戴上生態小衛士勳章。
行走在仙都景區裏,小記者看到,滿目是綠,到處是景,隨處可見的生態警長,讓人安全感滿滿。
縉雲縣公安局黨委委員、壺鎮派出所所長盧留斌介紹,希望通過開展法治小記者生態研學等活動,提升公眾對生態警務的認知和支持,共護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共築富綠共融新格局。(王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