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憑熱血書華章 青春逐夢展鋒芒


在新疆昆侖山中,有一群年輕人遠離城市繁華,用雙腳丈量高山,把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為國家能源安全默默奉獻。  

 

中國石油東方物探塔里木物探分公司承擔的塔里木油田普西三維專案位於葉城縣的昆侖山區,工區98%以上都是山體,最高海拔3200米,山體最大落差700多米。  

 

王子劍是一名測量員,從事物探工作已經13年。  

 

今年24歲的嶽一凡在物探隊已經工作3個年頭。作為隊裏的解釋組長,除了每天需要對採集來的數據進行分析,他每週還要定期去山裏抽查檢波器埋置品質。 

 

無人機吊手方慶海是今年新到物探隊的新人。  

 

昆侖山山高崖陡,海拔高,天氣變化劇烈,卻阻擋不住這些青年建功西部的決心和步伐。  

 

混沌的沙幕、橘色的天空,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的大漠深處,春季的狂風裹挾著漫天黃沙並不少見。在這片大漠上,有趟列車不畏風沙,縱橫馳騁,如一道亮眼的風景。它的機車組,有一個響亮稱號,“共青團號”。  

1960年,隨著當時包鋼建設需要以及包蘭線的開通,鐵路運量隨之增加。在當時的爾甲亥機務段(現包頭西機務段),為了“爭先進、保安全”的誓言,一個先進集體應運而生。  

 

“共青團號”最初是一臺機車的名字,後經全國鐵道團委、原鐵道部機務局批准命名,他們便成為全國鐵路系統第一個以“共青團號”命名的機車組。  

 

他們馳騁的臨哈鐵路,肩負著疆煤外運的重大責任,其中臨額段地處沙漠戈壁,沿途共有11座特大橋、4處隧道、不計其數的曲線,列車平穩操縱難度極大。  

 

隨著鐵路的改革發展,“共青團號”先後9次更換車型,歷經24任司機長、200多位乘務員。人員在更迭,但“勇創一流”的精神卻成為他們身上共同的烙印。  

 

張亮,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遼河油田建設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的一名電焊工,也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  

 

高中畢業後,張亮考取了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焊接自動化專業。工作後,師傅的指導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練,張亮的技術水準不斷提高。  

 

2008年,中國石油舉辦第一屆學生組焊接職業技能競賽,張亮獲得第5名;2012年,張亮摘得中國石油電焊工職業技能競賽銅牌;2022年,張亮成為中國石油的技能專家,他也是遼河油田最年輕的集團公司技能專家。  

 

2017年,張亮所在的單位承擔了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面對從未使用過的新設備,張亮刻苦鑽研,經過半個月的不懈努力,掌握了設備的參數設置及使用方法。張亮還編寫了簡單易懂的設備操作說明。  

 

這些年來,張亮帶隊攻克了新技術、新設備在不同施工環境下的應用難題220餘項,獲得國家專利27項、省部級工法4項,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17篇。  

 

在鐵路安全行車的背後,有這樣一群特殊的鐵路探傷工人,她們就像是醫院裏做B超的大夫,檢測的對象則是火車行駛的兩條鋼軌。  

 

“精檢細探保安全”是柳州工務段柳州探傷車間女子探傷班守護鋼軌的青春誓言,班組現有職工10人,平均年齡29.5歲,為清一色的女工。  

 

她們被稱為“鋼軌醫生”,每次天窗作業要蹲起70多次、彎腰近百次,用慧眼聰耳創造“聽、看、量、斷”工作法。  (宿傳義、達日罕、朱文哲、趙泳、林凡詩)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