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名單公佈,法醫向平名列其中。向平是司法部直屬的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司鑒院)法醫毒物化學研究室(以下簡稱毒化研究室)主任,耕耘法醫毒物領域34年,面對曾經“難望其項背”的國際法醫毒物先進技術,她從“跟跑者”到“陪跑者”,再到如今的“領跑者”,走出一條艱難曲折但終鑄輝煌的拓荒之路。
司鑒院黨委書記吳何堅說:“向平是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她的成長成才之路是司鑒院不忘初心,‘推動科技進步,踐行鑒定為民’的典型縮影,‘全國先進工作者’這個榮譽稱號既屬於優秀的她,也屬於司鑒院這個光榮的集體。”
忘我精神 感召他人
1991年藥化專業畢業後,向平作為全班唯一的共產黨員,毅然放棄諸多高薪藥企拋來的橄欖枝,來到坐落於上海光復西路1347號的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也就是後來的司鑒院,選擇投身於當時還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法醫毒物化學事業。
彼時毒化研究室剛成立,前面是一片“待墾灘塗”,尤其是體內毒品分析研究在國內尚屬空白。為了獲取第一手生物樣品,向平跟著導師和同事遠赴邊陲地區的戒毒機構。面對深山老林、山路崎嶇,整個團隊未曾退縮,終於完成了系統性調研和取樣,並詳細掌握了呱替啶濫用者體內原體及代謝產物的存在狀況、呱替啶在毛幹中的分佈與濫用史的關係,成功填補了毛髮中呱替啶研究的國際空白,該成果榮獲1999年司法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34年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實驗條件日益優化,向平卻始終發揮著“艱苦奮鬥、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黨員示範作用,帶領團隊不畏艱險,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2017年某日,一起小兄妹離奇死亡案相關資料擺在他們面前。在對100餘種常見毒物進行篩查後,仍然未能找到死因。偶然間,向平團隊得知兄妹家隔壁是一個糧倉,敏銳的職業敏感性告訴她,作為糧倉常用於防鼠防蟲薰蒸劑的磷化鋁或磷化鋅,在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會釋放出有毒氣體磷化氫。
然而,氣體毒物檢測在國際上都是一個難題,沒有現成方法可循。面對挑戰,向平沒有絲毫退縮,帶領團隊從零開始,著手研製檢測方法。那段時間,整個研究室的成員都全身心投入到實驗探索中,夜以繼日地攻堅克難。經過整整兩個星期,他們終於研發出一套全新的檢測方法和數據模型,成功從死者身體中檢測出磷化氫代謝物成分,為案件偵破提供了關鍵證據。
同事陳航感慨地說:“向平家就在單位邊上,下班後常常回家吃個飯就又回來了。只要任務在,她就忘了下班的概念,髒活苦活帶頭幹,這種共產黨人的忘我精神時時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追求真理 代代傳承
在剛剛舉辦的“2025年法醫毒物鑒定新技術及能力驗證點評培訓班”課堂上,向平對學員們說:“我們要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法醫毒物鑒定最新技術,增強應對司法實踐中最為複雜問題的能力,要在國際舞臺上敢於發出中國強音。”而這不僅是她對學員的期望,更是34年來她對科學真理不懈追求的真實寫照。
從青蔥少女到如今帶領團隊連續3年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的中堅力量,向平在科學傳承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上世紀90年代,毒化研究主要依靠學習國際先進理論和知識經驗。進入本世紀初,司鑒院在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逐步追趕國際一流水準,並在個別領域處於領先水準。
時任毒化研究室主任的沈敏是向平的導師。在她悉心指導下,彼時的向平對單次用藥的頭髮分段檢測方法有了重大突破。然而這一成果當時卻遭到西方科學家質疑。
向平回憶說:“當時我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站到了2010年國際法醫毒物協會(TIAFT)會議的演講臺上。面對專家的當場質疑,我堅信自己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儘管英語並不流利,但仍充分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中場休息時,時任TIAFT主席拍拍向平肩膀說:“I agree with you.(我同意你的觀點)。”那一刻,她懸著的心終於落下。
此後,向平團隊的研究成果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2012年TIAFT會議上,西方科學家公開將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單次用藥分段分析結果評價的依據。從一束到單根,從頭發到發根,從毛髮到指甲,從傳統毒品到新型毒品,從毒品到臨床藥物、減肥藥、鼠藥、有毒生物鹼……向平團隊的研究不斷拓展和深入,一次次引領國際法醫毒物研究的方向。
如今,向平也已成了年輕一輩的導師。這些年來,她培養的研究生、帶教的徒弟遍佈刑偵一線、禁毒戰線、反興奮劑行業、高等院校等各行各業,成為我國毒化領域的中堅力量,有的更是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向平2011年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9年起擔任TIAFT中國地區代表,2021年又獲得“上海工匠”稱號。她在學術之路上從未停歇,先後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1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100餘篇,主持申請專利及軟體18項。她與前輩共同出版的6本專業著作,被業內奉為法醫毒物化學鑒定的“字典”“寶書”。
“中國法醫毒物研究之所以碩果累累,是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員持之以恆、不斷努力的結果,向平用科學實證打破西方偏見,用推進行業發展體現自身價值,展現了科學與真理的優秀傳承。”沈敏說。
心懷大愛 鑒定為民
“法醫毒物檢測必須非常嚴謹,稍有疏忽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站在大型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前,向平耐心地指導幾位年輕法醫開展檢測。正如其所說,“科學嚴謹、鑒定為民”是毒化研究室的工作宗旨,也是她的座右銘。
在那個設備簡陋的年代,為了獲得乙醇準確的體內代謝、消除數據,向平和同事自飲大劑量白酒,每30分鐘抽一次血,半天下來,手臂上留下大片針眼和淤青,有時在酒精刺激下一邊嘔吐還一邊抽血……為獲得新型毒藥物的陽性樣品,確認體內代謝的結構,在沒有更合適方法的情況下,她甚至不惜“以身試毒,與毒共舞”。
如今,毒藥物檢測的技術和標準不斷提升,向平帶領團隊練就“大海撈針”神技。他們率先利用人工智慧開展精准識別以及預測研究,成功破解“完全未知物鑒識破解”的國際難題。
34年來,向平完成毒化鑒定逾10萬件,其中不乏重大疑難複雜案件。除了服務司法、行政執法之外,她還帶領團隊長期為醫院提供中毒急救檢測的公益服務,每年數百次不分晝夜地“與死神賽跑”。
“毒藥物是萬變的。為了能與犯罪分子角力,從死神手中搶人,我們吃再多苦、出再多力也是值得的,因為我們背後是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平說。
“‘心懷大愛,行求致遠’是向平的真實寫照。”司鑒院院長舒國華說,正是有了像她這樣的司鑒人,司鑒院才能成為專業領域當之無愧的“國家隊”、司鑒為民的“領頭羊”,並引領新時代司法鑒定行業勇攀高峰、再創新業。
(餘東明 張海燕 梁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