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直播帶貨“殺熟”需築牢“四道防線”

在當下數位化消費浪潮中,直播帶貨已成為大眾熱衷的購物方式,可看似熱鬧非凡的直播間裏,卻暗藏著令人防不勝防的“陷阱”——“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指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收集消費者的資訊,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準等資訊,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利潤的行為。

 

“‘殺熟’的形式多樣,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根據用戶使用的設備不同而差別定價,比如針對蘋果用戶與安卓用戶制定的價格不同;二是根據用戶消費時所處的場所不同而差別定價,比如對距離商場遠的用戶制定的價格更高;三是根據用戶消費頻率的不同而差別定價,一般來說,消費頻率越高的用戶對價格承受能力就越強。實際情況中還可能通過定向向新客發放大額優惠券、紅包等形式體現。”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新金融法中心主任陳燕紅說。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翔看來,直播帶貨的特性使得“大數據殺熟”行為具有更高的隱蔽性。即時互動性賦予主播根據數據回饋調整銷售策略與定價的能力,這使得消費者難以區分“殺熟”行為與正常銷售策略;在衝動消費的特性下,消費者易受直播氛圍的影響而衝動下單,從而忽視價格問題;同時,主播的銷售話術也可能誤導消費者對價格的認知,例如,主播強調“這是我們直播間的專屬優惠價,錯過就沒有了”等說辭,這些話術掩蓋了不同用戶間的價格差異。

 

對於消費者而言,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胡翔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多平臺多帳號對比、關注價格波動規律以及查看商品評價和回饋等途徑判斷是否遇到了“大數據殺熟”,例如長期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商品在直播間的價格變化,記錄不同時間點的價格。如果發現商品價格經常在自己流覽後上漲,或者在沒有明顯促銷活動時價格忽高忽低,而其他用戶反映價格相對穩定,也可能是被“大數據殺熟”。

 

“值得注意的是,兩人搜索同一件商品價格不同、同一件商品剛買完後降價不一定屬於‘殺熟’。”胡翔說,平臺可能會針對不同用戶群體開展不同的促銷活動,新用戶可能會有專屬的迎新優惠,老用戶可能會有會員專享折扣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商業策略,不屬於“大數據殺熟”。另外,商品價格可能會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運輸成本、地區消費水準等因素會導致不同地區的商品價格不同。即使是在直播帶貨中,也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如何才能根治直播帶貨中的“大數據殺熟”行為?

 

受訪專家認為,根治“大數據殺熟”需築牢“四道防線”:法律防線,明確演算法定價規則,嚴懲“暗箱操作”;技術防線,引入第三方演算法審計,打破平臺數據壟斷;監管防線,跨區域聯動執法,填補直播帶貨監管盲區;認知防線,普及消費者權益知識,扭轉“演算法即權威”誤區。

 

陳燕紅說,對於平臺而言,首先,應把握好消費者福利與不合理價格差異之間的尺度。基於“清朗·網路平臺演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需明確區分“新用戶補貼”等透明激勵措施與未明示的隱性差別定價之間的界限,以保障優惠實質惠及消費者而非演算法歧視。其次,平臺應完善行業自律規範,推動《網路直播行銷行為規範》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明確主播、平臺和商家的責任與義務,建立行業黑名單與信用評價報告制度,提升行業透明度與公信力。

 

對於立法部門而言,應完善演算法責任制度。立法部門可以通過出臺法律法規,明晰直播帶貨中“大數據殺熟”這一行為的法律內涵以及規制措施,對平臺施加演算法透明義務,以適當方式公示定價和推薦演算法的基本原理、目的及運行機制,確保演算法合規可追溯;還可以建立演算法治理問責機制,通過法律法規條文對因演算法決策導致消費者權益侵害的情況,明確平臺主體責任,並逐案追責,倒逼平臺強化演算法測試與審計流程。

 

對於執法部門而言,可以推動建設快速維權與救濟平臺,例如建設數位化維權通道,使消費者遭遇差別定價時能便捷投訴並獲取數據支持;組建多中心協同監管機制,發揮消費者組織和自媒體等多方力量,通過抽檢、巡查與社會監督消除監管盲區,形成監管合力;開展消費者教育與引導,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平臺與行業協會,通過直播間彈窗與線下宣傳等形式普及合法定價及維權知識,提高消費者鑒別“大數據殺熟”的能力。

 

胡翔建議相關平臺作出改進,在商品頁面明確標注“價格受會員等級、優惠券等因素影響”的提示資訊;同時提供“無差別價格”選項。建議構建“價格波動預警”系統,若發現同一商品在短時間內出現顯著的價格波動,系統應自動啟動平臺審核流程。此外,對主播和商家進行合規性培訓,嚴禁使用誘導性定價話術,例如“老粉專屬價”等。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推出“價格保護”服務:消費者下單後若短時間內發現更低價,可申請差價補償;提供“歷史價格查詢”功能,便於比價。

 

針對主播及商家,建議避免使用具有誘導性的銷售話術,並實行透明定價策略,明確標明優惠券的適用條件。同時,應接受定價演算法的審核,以防止利用不透明的演算法進行差異化定價;建立完善的售後服務保障體系,例如實施“價格爭議7天無理由退差價”政策。

 

對於消費者而言,應提升警覺性,積極進行價格比較,利用多個帳號或設備進行比價:在相同直播平臺中,使用新註冊帳號或親友帳號比較價格差異;保存證據,依法進行維權,通過截圖或錄屏記錄直播間的定價策略和訂單支付的差異;宣導理性消費,避免衝動性購買行為,對所謂的“限量秒殺”持懷疑態度,購買前應進行充分的查證。

 

“建議行業協會制定行業自律公約,推進‘價格誠信認證’體系,對符合規定的商家實施流量激勵政策。建立‘黑名單’資訊共用機制,實現各平臺對嚴重違規主播或商家的聯合封禁。”胡翔說。(張守坤)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