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李曉軍
食品安全無小事,關係著學生身體健康的校園食品安全,更是牽動萬千家長的心。
教育部近日召開全國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現場推進會,部署2025年“校園餐”管理重點任務,要求建立常態長效機制,全面查缺補漏,全力守護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夯實學校主體責任、強化家長監督作用、推進學校食品安全資訊化建設……針對今年的“校園餐”專項整治,教育部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劃出多項重點,全方位多維度築牢校園食品安全防線。
夯實校方主體責任
校園食品安全,校方始終是“第一責任人”。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學校、托幼機構等集中用餐單位的食堂應當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從供餐單位訂餐的,應當從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的企業訂購,並按照要求對訂購的食品進行查驗。
回顧近年來發生的一些校園食品安全案件,究其根源主要是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將圍繞多個方面深化“校園餐”專項整治。其中,夯實中小學校主體責任,重點強化校長“第一責任人”意識是重中之重。
校長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其職責不只限於教育教學,還包括校園安全等多方面工作。食品安全作為校園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校長理應承擔起第一責任人的職責。
一段時間以來,相關部門多次強調在加強校園食品安全工作中要壓實學校主體責任,特別是校長要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
今年1月,國務院食安辦聯合教育部、公安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要全面壓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校長(園長)負責制,學校校長(園長)應切實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
《通知》列舉了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學校重要議事內容、定期組織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建立完善校長陪餐制等學校食品安全體制機制和膳食委員會等學校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做好食品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月調度”工作等多項具體舉措。
“保障校園食品安全,壓實校方主體責任是關鍵。”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除了要不斷壓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還應逐步加強對學校主要負責人、後勤負責人等重點崗位的風險防控和制度約束,切實提升學校紀檢人員的履職能力,這樣才能打破學校內部運轉的監督僵局。相關部門也應加大對學校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緊盯重點環節、重點崗位,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公開通報曝光。此外,對校園食品安全案件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要打出明確責任、強化監管、加大懲處的“組合拳”,形成環環相扣的安全閉環。
強化家校監督協作
“今天是週五,學校的熱菜有金湯肥牛、蓮藕炒肉、菠菜粉絲,主食是米飯和奶油小饅頭,還有南瓜小米粥和優酪乳。”宋欣的孩子就讀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附近某小學二年級,她向記者展示了一份食譜,上面不僅詳細列出孩子每天在學校的餐食,下麵還標有具體的菜品克數等數據。
作為家長,宋欣對孩子在學校吃得是否健康一直非常關心。“學校菜單會每週更換併發給家長,班主任也會在班裏與孩子一同用餐。”宋欣告訴記者,學校為了讓家長放心,不僅會在班級群發布老師和孩子一起用餐時的照片和視頻,還會定期邀請家長到學校品嘗餐食並提出意見建議。
“學校為確保學生用餐安全,嚴格實行陪餐制度、資訊公示制度等,為的就是打造‘明廚亮灶’,讓家長能充分參與監督。”該學校辦公室負責人鄧老師向記者介紹,學校選擇校外供餐企業先是根據海澱區教委提供的招標入圍企業名單,由學校組成評選小組進行實地考察,再結合供餐企業送餐距離、供餐能力等進行初選。此後學校會將這些供餐企業的情況進行公示,組織學生家長從初選名單中進行投票,最終確定供餐企業。
宋欣向記者證實,家長在學生就餐方面確實能較多參與其中。以調整午餐餐標為例,去年11月,學校將學生午餐餐標由15元提高到18元。在提高餐標前,學校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並公示,後經學校膳食委員會和校領導等共同討論後,最終決定上調午餐餐標。
“學校膳食委員會成員不僅有學校老師,也有很多家長代表。膳委會經常向學生和家長詢問就餐意見,這次調整餐標就是回應了家長此前提出的訴求。”宋欣覺得,如今學校的做法民主又公開,讓家長很放心。
“建立開放的監督體系是保障學生用餐安全的有效舉措。”儲朝暉指出,在涉及學生飲食健康方面,家長既有充足意願,也有合適立場,可以勝任學校食品安全的“把關人”角色。他建議各地各學校積極探索建立家長監督機制,同時落實資訊公開公示制度,對供餐企業名稱、合同、餐食標準等資訊進行公示,強化家校雙方監督協作。
在今年教育部深化“校園餐”專項整治中,強化家長監督也是一項重要內容。依照要求,各地要暢通師生意見反映和投訴機制,推動中小學校普遍成立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強化家長監督作用。教育部還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校園食品安全舉報獎勵機制,調動師生、家長和公眾、媒體等主體共同參與監督。
科技賦能智慧管理
在浙江杭州第二中學錢江學校的食堂牆上有三塊大螢幕,通過這些螢幕,既可以看到遍佈食堂後廚的36個攝像頭拍到的即時情況,還能查看當日學校食堂菜品的收貨情況、上個月訂購的菜品明細等,實現了學校食堂採購、驗收、後廚的數位化管理……在數字時代,保障“校園餐”安全離不開科技賦能。
錢江學校只是浙江大力推進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可視化監管工作、不斷提升校園食品安全智慧化管理水準的一個縮影。
浙江省教育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起,浙江省中小學校園“食堂智治一件事”監管監督應用正式啟用。這一應用可以把全省各類校園食堂管理類應用數據匯總,再結合省市場監管局、省數據局等部門數據,實現省市縣校食堂招標採購、財務管理、食品安全的穿透式監管。
通過智慧化管理平臺,各級管理人員只需點擊地圖,就可以查看各個地區的食堂運行情況。全省所有縣區食堂招投標整體情況、食材採購情況、全省食堂的總體收支、盈虧、入口率、學生當天用餐情況等各類數據也都明晰可查。
為了讓數據“動起來”,“食堂智治一件事”監管監督應用啟動了包括招標、採購、驗收、用餐、財務等14個監管模型,利用歸集的數據,以問題建模,推動分類分級預警,實現風險和問題線上發現、交辦和回饋的閉環。
除浙江外,當前很多地方都很重視“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通過AI智能抓拍、數據資訊追溯、一體化監管平臺建設等多種資訊化形式,提升學校食堂智慧化監管水準。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各地已投入103億元改善中小學校食堂,全國中小學校“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已達98.5%,各地學校食堂保障條件和管理水準明顯提升。今年,將持續加大學校食堂資金和設施設備投入,加強人員培訓,進一步推進學校食品安全資訊化建設。(趙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