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冬日暖阳乍现,一场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话”在国家法官学院上海分院里如火如荼开展,来自全国20余家合作高校的“特聘教授”与上海法院“实务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加强院校合作 共育高素质法治人才”发表真知灼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谭滨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近年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高度重視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司法行政實踐與法學教育的互動,通過與高校共同開展課題研究、舉辦研討會、建立實習基地、開辦大講堂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共同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
部校攜手 共育良才
司法行政部門的實踐是法學院校理論的試金石,法學院校的理論是實務部門創新實踐的智慧源泉。
精心擦亮試金石,開發好智慧源泉。司法行政機關作出了努力。
自2021年起,司法部會同教育部實施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涉外律師、國際仲裁)研究生培養專案,支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等20家法學院校持續開展招生培養工作,聯合多家優秀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作為聯合培養單位,截至2024年9月,共招生2000餘人。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司法行政機關和法學院校的合作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有潛力的種子發芽成長為參天大樹。
部校攜手,共育良才,受益的不僅是涉外法治領域。據瞭解,司法部連續15年組織開展“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招募大學生等法律援助志願者運用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無償為法律服務資源缺乏地區的群眾提供法律諮詢、代擬法律文書、開展法治宣傳等志願服務,推動加強法學專業學生實踐教育和法律援助事業均衡發展;協同高校設立法律援助相關課程,共建法學智能教育平臺,將法學實踐中的數位化案例資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學;支持高校師生在法律援助機構實習、在法律援助工作站(點)值班,提供法律諮詢、辦理法律援助案件,推動法律援助志願服務成為高校法學師生實踐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全國法律援助機構已依託高校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00餘個。
為鞏固高校師生在法律援助志願服務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今年6月,中央社會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高校法律援助志願服務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推動法律援助志願服務與法學教育雙融雙促,提升法治人才培養品質,為法律援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傾心合作 形式豐富
沐法治思想之光,循合作共建之道。
各地司法行政實務部門與高校深入合作,多措並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奔赴。
近日,由廣東省深圳市司法局指導成立的“深圳大學志願法律服務中心”在深圳大學麗湖校區隆重揭牌。這個法律服務中心集普法宣傳、糾紛調解、法律諮詢等服務於一體,不僅為學生們提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的機會,還將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新時代“楓橋經驗”引入校園,建設“一站式”校園內矛盾糾紛調解組織,促進了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治精神的傳播。
“‘普法劇本殺體驗課堂’將案例變為故事,用故事講述法理,我們學生可以在扮演的角色中‘沉浸式’學習。”活動結束後,一名學生感歎道。
這場在贛南科技學院演出的劇本殺正是江西省贛州市司法局組織的活動。為更好整合教育資源和司法實踐資源,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7月5日,贛州市司法局與贛南科技學院簽署合作共建協議。
山東省連續5年開展法治山東建設理論與實務課題研究,建立由223名法學教育和實務部門專家學者組成的法治山東人才庫,引導法學高校與實務部門合作共建,共建設3類20個法治人才培養重點專案,最大程度整合法學教育和法治實務部門資源力量,促進協同育人。山東科技大學與青島市城陽區司法局共同建立了司法行政數位化教學實踐專案,以數位化轉型為目標,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深化案件數據分析與應用,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這種合作不僅促進了法學理論研究與法治實務的融合發展,還推動了司法行政工作向現代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陝西省大力推進法學院校和實務部門協同育人,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取得積極成效。今年11月,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司法局聯合西北工業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舉行了法治教育實踐專案的揭牌儀式。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司法局和學校在法治人才培養、理論實務研究、普法宣傳、聯合黨團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形成務實的法學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據瞭解,像這樣的法學教育與法律實務部門共建的實踐教學專案在陝西有230餘個,為提升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搭建了平臺。
近年來,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與高校之間不斷深化合作,通過多種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也為司法行政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更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法治中國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法治建設 人才為要
近年來,高等院校與司法行政機關深度合作,使法學教育與法治實踐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豐碩成果。採訪中,一些高校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法學教育與法治實務相互融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要求。
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燕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推動“法學教育”與“全面依法治國與司法行政法治實務”相互融合有兩方面意義。
“一方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論述與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係。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李燕說,“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更是從多個方面要求法學教育要更好融入全面依法治國實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
“另一方面,也是提升法治人才培養品質、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法學教育承載著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光榮使命,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這就要求法學教育立足中國法治實踐,面向法治實踐前沿、經濟社會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回應中國法治建設需要,培養能夠解決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現實問題的法治人才;要求法學教育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向全球秩序規則調整,培養能夠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作用的法治人才。”李燕認為,簡而言之,推動“法學教育”與“全面依法治國與司法行政法治實務”相互融合,是實現法學教育實踐屬性、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良好銜接,建構面向時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的必由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時延安告訴記者,司法行政法治實務領域寬廣,勝任這一領域的法治人才不僅政治上要過硬,法學功底要扎實,而且要瞭解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特點,熟悉司法行政工作的業務領域,同時也應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社會工作、公共關係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推而言之,能夠勝任包含司法行政工作在內的各法治實務部門的法治人才,其知識結構應更加強調複合性和實踐性。法學教育機構和法治實務部門是法治人才培養的兩支重要力量,其中法學教育對於法治人才培養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法治實務部門則是運用法學教育成果和檢驗法治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陣地,二者必須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採訪中,實務部門人員表示,要進一步深化拓寬與高校合作領域,在智庫建設、實踐培訓、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強協同創新,推動理論研究和司法行政實踐共融共促。
陝西省司法廳法治調研處處長鄭曉莉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完善保障機制,推動法學教育與法治實務相互融合,為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創造更好環境和條件。
山東省委依法治省辦秘書處處長郝磊說,山東將進一步加大法學教育單位與法治實務部門人員的交流互聘力度,推動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引導機制,提升法治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趙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