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高岳
“重走西遊,成為‘天命人’。” 8月20日,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正式發售,其憑藉卓越的品質和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在全球掀起現象級熱潮,成為今年最火的文化IP。
《黑神話:悟空》爆火後,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這塊“唐僧肉”:製作粗糙的假“悟空遊戲”迅速上線;電商平臺違規售賣共用遊戲帳號;大量“1:1複刻”周邊產品上架……公眾呼籲加大打擊整治力度,保護遊戲IP及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監管部門和司法機關及時介入:不間斷發佈各種消費提示,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提醒消費者保護好“錢袋子”。
這是法治守護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生動縮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回眸2024年,中華文化傳承更加堅定有力,創造更加生生不息,姿態更加自信開放。一個個多彩瞬間綻放時代風采的背後,離不開法治力量的守護——
從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到最高司法機關出臺意見強調“加強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從公安機關配合相關部門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到多地出臺相關條例完善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這一年,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法治合力正在加速形成。
文化遺產綻放光華
從中國非遺館向南眺望,一條縱貫南北、連通古今的北京中軸線映入眼簾。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9項。
申遺成功背後,有法治助力:北京司法行政機關廣泛開展各類普法活動宣傳申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法化解各類涉申遺糾紛;對文物遺產修繕提供全面法律風險評估和服務等,為申遺工作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申遺後,法治繼續護航:北京市檢察院第二分院發佈《關於在申遺成功新起點上更好服務保障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的意見》。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2024年,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時代共進、與人民共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線上,文化類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攜“漆器”等新作回歸大眾視野,其作品中豐富的中華文化元素、中式審美再度吸引了大批海內外觀眾。
線下,殷墟博物館新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陶寺遺址博物館相繼開館,精美文創供不應求,體現了人們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渴望。
而隨著“非遺熱”“文旅熱”的升溫,人們對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對非遺領域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法治作出了有效回應。
因《黑神話:悟空》而火爆的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小西天,又名千佛庵,是明代創建的佛教禪宗寺院,1996年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在迎接“潑天流量”的同時守護文物古跡,做好景區管理,當地公安機關靠前作為,多警聯動強化交通管理、巡防管控、服務遊客,全力服務保障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4年,河南開封文旅多點開花、熱度不減。開封市司法局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緊密結合地域特色,積極探索“文旅文創+法治服務”新路徑,出臺“四項舉措”護航文旅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總工程師齊曉波說,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流行,不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公眾對高質量文化生活的追求。2024年,在“非遺熱”“文旅熱”的背景下,侵權亂象多發,執法司法部門及時回應,依法打擊治理,對護航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旅市場規範發展、增強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起到了積極作用。
加大執法檢查力度
12月20日8時許,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琺瑯廠)生產車間內,十幾名手工藝人正在專注地忙碌著:燒胎成型、掐絲賦形、點藍添彩、打磨潤色、鍍金增輝。
“這裏是不是要再紅一點?別離太近,注意保護眼睛。”景泰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北京琺瑯廠總工藝師鐘連盛穿梭在各個工序組間,不時指點。
他向《法治日報》記者介紹,製作一件中等體量景泰藍瓶器需數月,大件更耗時半年以上,凝聚匠人心血,但一些電商平臺上頻頻出現仿冒品,打著北京琺瑯廠、鐘連盛等旗號,售價低於數倍,工藝極其粗糙,不僅侵犯了企業權益,還對景泰藍傳統工藝的傳承造成惡劣影響。
“法治守護對於企業發展,尤其是傳統工藝美術行業來說太重要了。”鐘連盛感慨道。
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今年4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執法檢查,用法治力量凝聚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合力。
執法檢查組深入非遺中心、非遺傳習所等地,開展50多次檢查,調研十大門類近百個非遺專案的保護傳承情況,重點看法規制度是否有效落實、法定職責是否切實履行、法律責任是否嚴格追究,確保制度措施、責任義務落實見效。
11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情況所作的報告稱,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專案得到有效保護,非遺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非遺保護理念持續深化,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鐘連盛對此深有體會。他介紹,其所在企業對諸多經典作品都申請了著作權和外觀專利。針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知識產權侵權嚴重等問題,市場監管部門、知識產權部門、文旅部門等相關部門也主動作為。
例如,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北京琺瑯廠申報地理標誌提供了業務指導與支持;與北京市文旅局、東城區文旅局等合作舉辦藍粉節等展出活動,加大企業宣傳力度;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選取北京琺瑯廠等9家企業,簽訂重點保護企業品牌備忘錄,通過搭建協作平臺、共用相關案件線索、聯合打擊侵權行為。
技藝傳承關鍵在人才。鐘連盛介紹,在國家支持下,北京琺瑯廠積極行動,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如舉辦展會、評大師和傳承人等,影響力不斷擴大,已形成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細化完善保護規則
“見人、見物、見生活。”當下,越來越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公眾所熟知,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尤以知識產權保護最為突出。
因短視頻火爆“出圈”的英歌舞,作為廣東潮汕地區代表性非遺,曾陷入一場“商標保衛戰”——“英歌”被諸多個人或單位頻繁搶注為商標,覆蓋表演、文字出版、體操訓練等多個領域,嚴重威脅英歌舞的正規傳承與商業開發。國家知識產權局以“容易對我國文化等社會公共利益產生消極負面影響”為由,裁定爭議商標無效,捍衛了英歌舞的文化尊嚴與傳承權益。
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文化遺產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主任鄧堯發現,非遺在走向市場、實現創造性轉化時,亟待解決知識產權保護難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而實踐中,不少非遺傳承人、非遺所在地受限於客觀條件,在開展非遺保護時處處掣肘。
以貴州省雷山縣為例,其擁有苗年、苗繡、鼓藏節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因地理位置偏遠、司法資源相對薄弱等,導致知識產權保護相對不足。為凝聚合力推進非遺保護工作,今年11月10日,雷山縣司法局推動廣東省法律援助基金會、北京市立方律師事務所與雷山縣政府簽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援助合作協議,提升非遺人才隊伍的法律素養和工作水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治都起著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夏揚說,我國現行的文化遺產和非遺保護法律制度已取得一定成效,初步搭建起了較為完善的保護體系框架。期待未來相關法治建設朝著更加系統、精細和協同的方向發展。
“在現有法律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法律制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更加細緻、差異化的保護規則。”夏揚建議,立法部門、執法部門、司法部門、文旅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等應建立更加緊密、高效的溝通協作機制,形成保護合力。特別是執法部門在實踐中應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為立法部門提供準確、翔實的回饋,以便立法不斷完善。
“鼓勵法學工作者、文化學者、非遺傳承人以及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保護的法治進程中,廣泛吸收各方意見和建議,共同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可持續發展的法治道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法治的護航下得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夏揚說。
前不久,春節申遺成功,為2024年法治守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孫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