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多地法治政府建設創新實踐詮釋“有為政府”

 

核心閱讀

 

更好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設樣本,總結提煉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助力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和全國統一大市場法治建設及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中的這一要求,正在各地法治政府建設的創新實踐中予以落實。

 

北京市打造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訓平臺,聚焦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全面提升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浙江省構建“力度+溫度”監管體系,推動涉企監管執法從“單向要求”向“雙向規範”轉變,聚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反映的“以罰代管”“以抓代管”“執法擾企”等問題,提升涉企執法質效;

 

廣東省深圳市率先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政府部門為市場服務,承擔個人破產辦理中的行政事務,保障市場主體有序退出與再生;

 

江蘇省蘇州市以法治督察督促推動法治政府建設與責任落實,強化監督問責,有效落實跨領域重大法治問題的督辦整改責任;

 

……

 

這些近日在全國統一大市場法治建設與規範性檔備案審查研討會暨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十大創新案例發佈會上發佈的案例,生動詮釋了“有為政府”的有益實踐。

 

“有為政府不是全能政府,有為政府與有限政府建設皆為法治政府建設的應有之義。”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周尚君詮釋了“有為政府”與法治政府的內在聯繫。在周尚君看來,更好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設樣本,總結提煉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助力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和全國統一大市場法治建設及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聚力 壓實責任

 

“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法治下的大市場。”在作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法律顧問、營商環境專家組成員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胡錦光的理解中,統一大市場建設與法治息息相關。

 

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政府權力的界限在哪里、政府干預市場的正當性以及路徑如何等問題,在胡錦光看來,都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所需要明晰的問題。

 

這意味著作為市場管理者和服務者的政府,尤其是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尊重法治,敬畏法律、瞭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北京市打造的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訓平臺,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北京要建設法治中國的首善之區,首先我們的領導幹部要具備首善的法治素養。”北京市推進依法行政工作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說。2023年北京市依託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大學等16所首都高校和8家人民法院,設立了北京市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訓中心基地和實踐基地,著力打造體系化的領導幹部依法行政教育平臺。

 

一方面,為全市各級行政機關開展教育培訓提供高質量服務保障;另一方面,用好首都法學法律專家資源。“開放聚力是北京這些年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經驗和特色。”該負責人說,北京市先後成立了專家充分參與的北京市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和北京市政府立法工作法律專家委員會。此外,北京在推進法治政府示範創建、依法行政考核等方面,得到了專家的廣泛參與。

 

同樣注重抓好“關鍵少數”的還有江蘇省蘇州市。蘇州注重壓實“關鍵少數”的督察責任。制定法治蘇州建設工作監測評價實施方案,明確年度依法治市工作監測評價專案標準,把法治政府建設的具體任務逐一細化和量化。抓實述法評議,發揮述法對於加強監督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制度功能,形成壓力傳遞和杠杆效應,以硬約束壓實法治政府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職責。

 

明確邊界 閉環審核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提升政府監管效能。

 

與市場監管最為密切的執法行為,也由此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重慶市開展“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就是其中典型。重慶市司法局錨定以行政執法水準提升,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按照先街鎮後市區的思路,圍繞執法隊伍、執法事項、執法監管、執法監督、執法平臺5個關鍵變數,推動“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初步構建隊伍精簡、職能清晰、協調高效、機制健全、監督有力的行政執法新格局。

 

據重慶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慶精簡整合力量,推動行政執法隊伍“大綜合一體化”,整合精簡率達50.6%。同時推動執法事項“大綜合一體化”,實現全市50個領域11084項執法事項清單式管理,並創新監管執法協同,推動執法監管“大綜合一體化”,制定了重慶市行業監管與綜合行政執法協同聯動工作機制,理清行業主管部門和綜合執法部門的職責邊界,謀劃了15個執法監管一件事和15個綜合查一次的應用場景,有效降低檢查頻率達20%以上,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到位。

 

實踐中,涉及經營主體經濟活動的規範性檔,規定了妨礙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內容,如設置不合理或者歧視性的准入和退出條件等,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清理和規範。

 

在這方面,廣東省廣州市打造標準化數位化智能化全市行政規範性檔統一發佈平臺,作出了有益探索。該平臺集錄入、審核發佈、分類檢索、清理功能為一體,做到一次錄入、分級審核、數據同源、統一發佈、資訊共用、動態更新等,實現了審核的閉環管理,數據的同源共用,智能便民查閱政策精准推送。

 

據廣州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平臺上線至今,已發佈行政規範性檔6000餘件,流覽量超2000萬人次,優化了政務公開人員工作流程,推動行政執法主體依法行政,保障市民對規範性檔的知情權,促進市場主體及時掌握涉企政策。

 

監管決策 為企服務

 

與規範性檔一樣,重大行政決策也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關係緊密。為此,對重大行政決策的規範也至關重要。

 

在這方面,浙江省寧波市首創行政決策重大性判定地方標準,推動重大行政決策制度規範化運行。近年來,寧波市司法局大力加強制度建設,先後出臺《寧波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實施規定》及其他5部政府規章,並制定出臺市級地方標準《行政決策事項重大性判定規範》,為重大行政決策制度落實落細提供規範的指引。

 

據寧波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寧波市將地方標準納入政府法律事務系統,對決策履行程式進行精准監控,實現對重大行政決策的全程監管。

 

政府不僅是管理者,還是服務者。位於四川省的成都高新區圍繞主導產業法律服務需求,創新法律服務供給形式,出臺專門針對區域產業制定的行業法律服務清單——《成都高新區三大主導產業法律服務清單(2021)》《成都高新區“建圈強鏈”法律服務清單(2023)》,通過全面依法治區辦建立政企聯動、律企聯動,將法律服務對接到產業鏈上的每一個企業,解決企業涉法涉訴、矛盾糾紛問題,促進企業和創業團隊依法創業、依法辦企,真正打通涉企法律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疏通企業找法、用法的管道。

 

在成都高新區,企業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這裏為騰訊、愛爾眼科、新希望、京東方等52家企業提供專項定制的法律服務100次,解決法律問題60餘個,涉及投資金額上百億元,真正打通社區法律服務的“最後一公里”,讓法律服務助力產業發展。此外,成都高新區的法律服務滿意度測評已經連續兩年位居成都市第一。

 

西南政法大學立法研究院院長、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溫澤彬教授告訴記者,西南政法大學全面依法治國研究院從全國徵集的案例中遴選出十大創新性案例,這些地方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法治政府中,針對有關痛點、難點、堵點拿出上述創新舉措,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學輝認為,下一步法治政府建設的一個關鍵點在於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壁壘。在他看來,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需要全國統一市場規則的建立,需要國家強制性建立統一法治標準。此外,加快數字政府建設也是解決有關難題的有效途徑。(張維)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