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調解優勢 抓前端治未病 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創新完善訴調對接機制


近年來,司法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調解工作指導職責,全面加強調解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在調解工作中,全國人民調解組織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态。今年上半年,全國人民調解組織調解矛盾糾紛877萬件,其中人民法院委派委托調解成功441萬件。

 

調解工作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必須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如何把訴調對接的“調”繼續往前延伸?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形成了許多有益經驗做法。

 

今年7月初,上海某科技公司發現某農業合作社淘寶店鋪内銷售的一款“某某大米”産品包裝與其在上海市版權局進行版權登記的美術作品相一緻,遂以著作權被侵犯爲由向崇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雙方當事人同意,法院将該案委派給某知識産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調解員充分發揮知識産權專業優勢,開展耐心細緻的調解工作,最終雙方達成一緻意見,在調解員的主持下,簽訂人民調解協議書,這起著作權侵權糾紛得以成功化解。

 

在上海法院委托調解的案件中,行業、專業領域的糾紛已占據半壁江山,上海市司法局搭建一站式“上海市多元化解矛盾糾紛信息化平台”,全面建立市、區兩級非訴訟争議解決中心,逐步形成“需求牽引、靈活調配”的訴調适配模式,非訴訟争議解決中心收到案件後,根據類型将案件分派至合适的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實現案件與調解組織、調解員的最佳适配,既提升了調解的精準性,也提高了調解的成功率。

 

爲加強銜接聯動、減少訴訟增量,黑龍江省司法廳與有關部門創新建立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人民法庭、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四所一庭一中心”銜接聯動工作機制,将擅于糾紛化解的各類組織和各界“能人”請進來,打造出“華姐調解室”“說和人老李調解工作室”等一批特色調解品牌。一起起訴前調解的成功案例,使群衆對調解理念的認同感逐步增強,自願選擇調解方式解決紛争的越來越多。2018年,常某與楊某合同約定由常某攜帶設備爲楊某挖掘安裝一口機井,勞務費餘款5萬元一直未結清。按照“四所一庭一中心”多元化解糾紛機制,四馬架司法所受桦川縣人民法院橫頭山法庭的委托進行訴前調解。經過調解,雙方當事人終于心平氣和地在調解協議書上簽了字。

 

在訴前調解工作中,甯夏司法行政機關主動對接法院,不僅确立“訴前調解+訴中委托+司法确認”制度,還建立了“司法所+共享法庭”工作機制,成立了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和訴前調解室,選派人民調解員進駐法院;吸納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退休政法幹警和“五老”“兩代表一委員”擔任調解員,優化了隊伍結構,加強了經費保障,邀請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擔任特邀調解員,滿足群衆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的服務需求。(趙婕)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