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領域公益保護 守護非遺文化留住美麗鄉愁


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的麻山地區,有一群苗族人吟唱着口口相傳了上千年的《亞魯王》。《亞魯王》被稱爲古代苗族百科全書,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然而,2022年6月,紫雲縣人民檢察院幹警在走訪群衆時發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面臨傳承困難,瀕臨失傳風險。

 

文化遺産是寶貴的精神财富,承載着鄉音、鄉情、鄉愁。然而,一些文化遺産面對不同程度的保護和傳承困難。《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發現,檢察機關正通過探索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産領域公益訴訟,讓優秀的曆史文化得以傳承、發揚、發展,重新煥發光彩。

 

破解傳承難題

 

“《亞魯王》是一部苗族英雄史詩,内容是苗語,沒有文字,曲調和内容靠口口傳唱。”紫雲縣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助理田向相告訴記者。

 

去年,檢察幹警走訪到“亞魯王”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陳興華家時,聽這位86歲的老人憂心忡忡地傾訴道,當地的傳承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傳承的方法也十分有限,相關行政部門未對傳承活動開展指導、監督等工作,“亞魯王”文化面臨失傳的風險。

 

發現線索後,紫雲縣檢察院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工作,通過行政公益訴訟方式立案辦理。該院邀請長期從事“亞魯王”非遺文化研究的“益心爲公”志願者全程參與調查取證,走訪了85名當地傳承人,到有關部門查閱相關資料,深入23個村寨實地查看非遺傳承和展示的場所。

 

“每見到一位傳承人,我們都會聽他們唱一段《亞魯王》。”田向相說,她和同事查明紫雲縣有30餘名縣級傳承人近三年來未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傳承人才;26個傳習基地未開展傳習活動,展示館未發揮宣傳功能,展示館管理較差;相關行政部門未積極履職,“亞魯王”非遺存在宣傳、傳承和保護不到位的問題,公共利益受到損害。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強化文物和文化遺産公益訴訟司法保護已成爲各方共同關切。

 

2021年6月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确要求,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案件範圍,探索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産等領域公益損害案件,總結實踐經驗,完善相關立法。

 

在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建議探索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産領域檢察公益訴訟。

 

截至今年4月,全國已有22個省級人大常委會在出台的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專項決定中,對文物和文化遺産領域公益訴訟探索予以明确。

 

去年8月,紫雲縣檢察院依法向負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職,并主動将檢察建議向縣人大、縣政府抄送備案,積極争取支持。紫雲縣政府責成主管行政機關牽頭并成立整改專班,行政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後高度重視,全面走訪調研掌握“亞魯王”保護和傳承現狀。

 

開出保護良方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内,坐落着大畲民居、紅三軍團革命舊址等“紅、古”建築。紅色舊址是蘇區時期的紅色印記,古建築見證着一代代石城人奮鬥的點點滴滴。

 

“大燕回巢時、遊子歸鄉日,人們總是會到這些建築中去看看。”石城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助理溫徐亮說,這些承載着曆史文化和群衆鄉情的重要建築,卻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外,各地檢察機關積極對本地文物和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情況進行“體檢”,對症開出保護“良方”。

 

去年9月,石城縣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之力守護石城“紅、古”建築,通過檢察建議依法督促相關行政機關積極履職,消除隐患,常态化做好管理維護工作。針對當地紅三軍團革命舊址未布展利用的問題,該院發出檢察建議後,行政主管部門争取到提升改造工程項目資金,通過精心布展重現蘇區時期光榮曆史。

 

“車頭文昌閣建于1919年,它承載着厚重的客家曆史,也是尋烏遊子寄托鄉愁的地方。”贛州市尋烏縣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王泉花介紹說。然而,車頭文昌閣年久失修,主樓和圍屋均有多處破損開裂,随時有坍塌危險,亟待“搶救治療”。

 

尋烏縣檢察院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爲導向,深度開展走訪核查、交流磋商、座談調研,向職能部門送達公益訴訟檢察建議,要求被建議單位高質高效整改,及時修複文物原貌。

 

2022年12月,投入350餘萬元的文昌閣保護修繕工程竣工驗收,車頭文昌閣如願實現“以舊煥新”,“客家韻”風采再現。

 

在福建省永春縣岵山鎮,350座華僑參與興建的百年古厝連成了片,高翹的燕尾脊,訴說着千年古鎮的風雨滄桑。

 

近年來,爲了讓鄉愁故裏有故事可講、華僑文化有印記可循,永春縣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檢察爲着力點,用心用情守護遊子逐夢尋根的“鄉愁印記”。

 

蘿峰坑村、水西村分别擁有800多年、600多年的發展曆史,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爲廣州市傳統村落。然而随着城市的發展,兩個村落原有地形地貌和傳統街巷肌理遭受嚴重破壞。廣州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督促并協同相關職能部門全面履職,并推動完善長效保護和利用機制,實現了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更新發展同步。

 

……

 

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和文物保護行政部門積極探索建立文物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共同提升文物安全保障能力;主動争取黨委、人大、政府重視支持,加強與文物部門的協作聯動,推動完善了文物長效保護和利用機制。

 

促進鄉村振興

 

檢察機關履職監督文物、遺産傳承保護,同時積極尋找促進鄉村振興、當地發展的同向發力點。

 

“‘亞魯王’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田向相說,“我從小就在苗鄉長大,對本地群衆而言,‘亞魯王’也承載着鄉音、鄉情和群衆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傳承保護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活’起來。”

 

該院開展監督後,紫雲縣相關行政機關着力加強對傳習基地的指導、監督和管理,加大對傳承人的考評力度等工作;啓動“亞魯王”非遺傳承研修培訓計劃。行政機關與縣教育部門聯合組織“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10餘場次,在中小學校增設“苗語特色課程”。主動争取非遺項目專項保護資金用于開展傳承保護、成果研究及國家級、省級、縣級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的補助等,鼓勵傳承人授徒傳藝。

 

“亞魯王”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與當地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同鄉村振興相結合,積極引導和扶持傳承人在當地4A級景區和民族特色村寨“網紅打卡點”展演,打造主題旅遊線路、旅遊産品,爲傳承人創業提供平台。

 

去年10月,紫雲縣檢察院成立“紫檢藍護非遺美公益訴訟工作室”,派出精通苗語的雙語檢察官協助“亞魯王”文化研究中心開展工作,并與行政機關共同會簽加強非遺保護工作的協作機制,推動行政機關建立非遺代表性項目專家評審、非遺傳承人考評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和管理辦法等制度。

 

“親情溫馨心中記,良言秘經記心間。指引我們走正道,照映我們奔前程……”陳興華老人把檢察機關辦案帶給他的感受創作成了新的曲目,在民族傳統文化培訓班上與學員分享。

 

古老的《亞魯王》與新的故事,伴着或悠揚或歡快的旋律,被人們繼續傳頌。(張昊)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