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被境外竊取利用某海洋公益組織接受境外機構資助,為其提供虛高的資料
來源: | 作者:劉奕湛 劉碩 | 發布時間: 1282天前 | 598 次瀏覽 | 分享到:

進入資訊化時代,資料被廣泛採集彙聚和深度挖掘利用,在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社會服務的同時,安全風險也在不斷凸顯。

11月1日,在反間諜法頒佈實施7周年之際,國家安全機關公佈了一起資料安全案例,披露了相關資料被境外別有用心的人竊取利用,抹黑我國際形象、危害我國家安全的過程。

2021年2月,某國一家研究機構公開發表了一篇“科研文章”,誣稱上海海岸線的垃圾密度是澳大利亞和美國的10倍,並拋出了所謂的“有力證據”。然而,事實證明,這家機構得出的結論完全站不住腳,其所引用的資料存在極大偏差。


這家研究機構宣稱的“有力證據”從何而來?這背後藏著怎樣的秘密?


這些資料的來源都指向境內的某海洋公益組織。時間回到2019年6月,國家安全機關接到群眾舉報,反映境內某海洋公益組織在我國境內設立海洋監測點,搜集海洋監測資料。該組織聲稱海洋監測資料均為國家有關部門搜集和使用,要求各監測點通過互聯網每兩個月向該組織上報數據。

但經國家安全機關核實發現,有關部門從未接收過該公益組織提供的資料資訊。

問題出在何處?這一情況引起了國家安全機關的重視,隨即展開調查。經查,這個海洋公益組織並不簡單。

國家安全機關調查發現,該組織有著複雜的境外背景,自2014年以來,持續接受20多家境外機構資助。僅2018年至2019年一年多時間,就接受了兩百多萬元境外資金,其中僅一筆資金向有關部門備案。

其實,該組織是依據某境外研究機構制定的流程,在我國沿海地區設立海洋垃圾監測點,搜集垃圾種類、重量、分佈密度等資訊,形成並發佈中國海洋垃圾地圖和研究報告。據國家安全機關辦案幹警介紹,該海洋公益組織接受境外機構資助,採取不科學的方式監測,為其提供虛高的資料。

此外,該組織在各地監測點選擇上也有“講究”。他們要求監測點申報者提交備選監測點的詳細經緯度、地理位置、地貌水文、現場照片等資料後,再行確定監測點,並派人前往監測點實地考察。

更為可疑的是,該組織會指定一些具體監測點,其中就包含一部分靠近軍事目標的地點。比如在上海設立的一處監測點,其對面就是某軍港。在這個地點已經被圍欄攔住並且大門上鎖的情況下,該組織仍會讓人繞過灘塗抵達該地點開展監測活動。

國家安全機關介紹,截至今年被查處前,該組織在我國設立的監測點,已基本覆蓋我國自南向北海岸線,輻射我國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區域。


這些資料將對我國造成多大危害?


國家安全機關幹警介紹,該組織發佈的垃圾監測報告中,將其結果與國家海洋公報中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並發佈與官方資料差異較大的海洋垃圾統計資料,故意抹黑炒作我環保問題,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

另一方面,直接威脅我國軍事安全。據介紹,該組織設立的22個涉軍監測點,已對我海上軍事安全構成現實威脅。其收集的經緯度、環境、地質、海洋流量等資訊,極易被境外情報軍事機構利用,對我造成潛在威脅。

目前,依據反間諜法及其實施細則,國家安全機關已責令該組織進行整改,關停22個涉軍監測點,消除不良影響,並對該組織作出 “沒收違法所得”“警告”處罰。

國家安全機關幹警表示,國家安全機關將堅決依法打擊處置境外勢力及其境內代理機構在海洋、環保等領域的滲透、竊密等活動,積極防範化解風險,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同時,提醒廣大群眾一經發現可疑且危害國家安全行為,要及時撥打國家安全機關舉報受理電話12339。

近年來,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等危害我國家安全的行為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安全,非傳統安全領域形勢越發嚴峻。我國各行業產業、重要企業的基礎性資料,都是境外間諜情報機構覬覦的目標。

對此,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都要提高警惕,防止在不知不覺中被不法人員利用,對我國各領域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國家安全,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有大家都積極行動起來,加強防範,才能築起堅實有力的防線。

(劉奕湛 劉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