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新引擎 消費新動能 城市新活力 ——北京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體育路徑”
來源: | 作者:孔祥鑫 杜文傑 李春宇 | 發布時間: 11天前 | 58 次瀏覽 | 分享到:


 

百餘項精品賽事成為“雙奧之城”的全新名片,“國際賽事名城”建設鑄就服務國家戰略、助推城市轉型、惠及人民生活的強大引擎……在不久前舉辦的2025年服貿會上,以“賽事名城 鏈動全球”為主題的體育服務專題不僅是體育品牌競相綻放的靚麗舞臺,更是體育賽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詮釋,邁出“雙奧之城”北京奔向“國際賽事名城”的鏗鏘步伐,持續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育路徑”。  

 

  2025年9月25日,2025年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打造“雙奧100”核心引擎

 

中國網球公開賽、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中國大滿貫賽、北京馬拉松、2026年短池游泳世錦賽、2027年田徑世錦賽、2029年游泳世錦賽……一系列重磅賽事將在“雙奧之城”陸續上演。  

 

“我們擁有世界級的場館群、專業的人才隊伍、豐富的運營經驗、良好的國際聲譽,‘雙奧遺產’是北京得天獨厚的競爭力。”北京市體育局局長    於慶豐說,“國際滑聯稱北京為‘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我們對引進國際頂級賽事擁有雄厚的信任基礎。”  

 

在這一優勢下,北京打造“國際賽事名城”的戰略全面展開。北京市體育局一級巡視員範亞兵介紹,北京緊抓“雙奧之城”歷史機遇,全力打造“雙奧100”核心引擎。“我們創新推出了‘開年季、潮動季、燃情季、冰雪季’四季主題與12個月度主題,有力支撐了‘周周有賽事、月月有亮點、季季有精彩’的目標,讓賽事熱度貫穿全年。”範亞兵說。  

 

“‘國際賽事名城’建設高度契合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特別是有力服務‘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北京篇章’、展示大國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北京體育大學體育休閒與旅遊學院院長蔣依依說。  

 

在辦賽的過程中,北京著力平衡國際賽事引進與本土品牌培育,著力打造如北馬、中網等高商業價值自主IP,降低對高成本引進賽事的依賴,建立長效收益機制。  

 

“長期性舉辦的賽事要實現‘一年比一年好’的辦賽目標,單項賽事要全面體現‘雙奧之城’辦賽風采,力爭實現長期落戶北京。”北京市體育競賽管理和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王玲說,這彰顯了北京市在賽事運營中持續追求品質優化、發揮奧運遺產優勢的決心。  

 

  這是2025年9月11日拍攝的首鋼園區夜景。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培育賽事經濟增長動能

 

今年“五一”期間,在首鋼園區舉辦的北京極限運動匯“圈粉”無數。北京極限運動匯利用冬奧遺產與工業遺存,舉辦跑酷、體能、冰球等賽事,融合市集、餐飲、典藏車展等場景,打造“力量美學”的消費空間,首鋼園“工業風+賽事”的新業態層出不窮。  

 

推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是北京激發消費動能、煥發城市活力的創新之舉。北京市社會體育管理中心主任孔憲菲說:“‘賽在景中辦,人在景中賽’,全年萬餘場活動下沉至景區街區商圈,讓市民在‘舉步可就’中感受體育魅力,充分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通過體育場景創新引領消費潮流。”  

 

  2025年9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2025中國網球公開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胡競文 攝

 

作為重頭戲,“十一”期間,中國網球公開賽和WTT中國大滿貫賽分別在國家網球中心、首鋼園區激情上演,頂級賽事帶來的視覺盛宴燃動了京城賽事經濟。  

 

“‘賽事+’融合模式是破題關鍵。”王玲介紹,“我們通過深度開發‘賽事+’工具箱——‘賽事+特許’‘賽事+會展’‘賽事+路線’‘賽事+活動’‘賽事+潮玩’‘賽事+平臺’‘賽事+跨界’,多維度挖掘消費潛力,加速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通過賽事運營經驗的積累,我們深刻理解體育賽事作為‘超級介面’的鏈接與溢出效應。”王玲說,“我們著力打破體育與商務、文旅、科技、娛樂等領域的邊界,創造豐富消費場景,將賽事流量有效轉化為持久的經濟增量與城市活力。”  

 

現代體育消費從“單一觀賽”轉向“體驗式消費”,消費者更注重賽事與社交、休閒、文化等需求的整合。蔣依依表示,體育消費應該走出一條“賽事IP為核心,文旅資源為支撐”的產業融合路徑,通過業態整合,延展產業鏈條,實現一場賽事啟動一片區域文旅消費。  

 

  圖為2025年北京半程馬拉松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書寫“雙奧之城”未來篇章

 

著眼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北京體育正在圍繞推動賽事經濟發展,從特定人群的體驗上提高賽事黏性,擴大賽事的“溢出效應”,提升雙奧場館的飽和度和邊際效應,涵養專業社會組織、培育頭部企業、延長服務鏈條,不斷放大賽事對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牽引作用,進而探索形成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北京樣本”。  

 

“‘十一’假期體育賽場和體育市場的火爆將成為北京建設‘國際賽事名城’的又一經典案例。”北京市體育局競技體育處處長唐彬表示,建設國際賽事名城將重點抓好三大路徑:強化國際佈局,充分利用雙奧場館,引進夏冬均衡的國際賽曆賽事;鍛造本土品牌,持續辦好中網等傳統IP,培育“北京國際公開賽”等新IP;升級服務體驗,加強國際合作,引入數位化手段提升賽事組織水準。  

 

“北京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連續多年超八成,相信通過打造多種類、高層次的‘賽事經濟’,一定會為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注入新動能。”於慶豐說。  

 

在於慶豐看來,《關於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在當前經濟背景下,以體育為突破口拉動內需增長的重要性,為北京體育深入服務和融入新時代首都發展大局,提供了更可貴的機遇、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  

 

2025年服貿會體育服務專題主論壇——體育賽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再次集聚起北京建設國際賽事名城、發展賽事經濟的新動能。  

 

北京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家明在大會致辭中表示,這次主題切中了北京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命題。北京要依託世界首個“雙奧之城”這一獨特優勢,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邁向“國際賽事名城”的進程中,既要遵循世界體育城市發展的一般性規律,也需要探索具有北京風格的特色道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江小涓表示,北京擁有場地資源、體育人口和高端賽事三大優勢,應通過構建多層次賽事體系充分釋放發展潛力,要全面發展體育賽事和產業,建設體育賽事名城,增加人民幸福感與凝聚力。  

 

面向未來,北京將依託奧運遺產,推動高品質賽事深度融入城市活力脈搏,打造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三翼齊飛”的國際賽事名城“北京範式”。於慶豐表示,北京將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賽事名城”,通過打造賽事新引擎,激發消費新動能,煥發城市新活力,持續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育路徑”。(孔祥鑫 杜文傑 李春宇)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