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知否?欺客,改否? 退休教授狀告“中國知網”侵權一事引起輿論關注

      本報訊  把我100多篇文章收錄到資料庫,不僅不告訴我,讀者包括我自己下載還要付費,我本人卻從沒拿到過一分錢稿費。近日,年近九旬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侵權,獲賠70萬元一事,引起輿論關注。更令人唏噓的是,當趙教授運用法律武器討回公道後,知網下架了他的所有論文。

  作為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建立並由同方股份控股的企業,知網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上論文資訊量規模最大的“CNKI數字圖書館。但近年來,這一本應是知識產權保護標杆和學術交流公共資源的平臺,卻屢遭輿論質疑,有不少人說知網壟斷學術資源、張撲向商業利益,還讓不少網友感慨知網店大欺客

  知網利用自身在學術界近乎壟斷的強勢地位,制定霸王條款、獲得巨額利益,一直飽受學界詬病。在此次事件中,被侵權的趙德馨想在知網上下載自己的作品,還要倒過來給對方付錢。為什麼我創造的知識成果得不到尊重?趙德馨這句質問,道出了廣大學者的心聲。

  輿論質疑首先集中在知網的盈利模式和收費標準。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知網年收入近12億元,毛利率近54%。但與高盈利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作者的微薄收入。據報導,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在知網出版,作者本人最高僅可獲得100元現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檢索閱讀卡作為稿酬。而作者的論文每在知網被下載一次,平臺就會收取15/本甚至25/本的費用。

  不僅如此,這一高定價還保持穩步上漲。據悉,知網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漲價幅度,這讓許多訂購其服務的高校叫苦不迭。2016年,北京大學甚至因知網漲價過高一度停用知網。有網友調侃:寫一篇論文不僅掏空了腦子,還要掏空錢包。

  此次面對趙教授的維權,知網雖然履行了賠償責任,但其後期的下架處理,讓不少人質疑中國頂流學術網站的初心。一方面,知網的權威建立在學者們的汗水之上,知網賴以生存的版權資源,正是中國學術界無數學者辛勤付出的結晶;另一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卻被壟斷,成為壓在學術界頭上的一座大山

  知網不僅壟斷了學術論文資源,更借此壟斷了學術評價資源。知識創造者們必須憑藉知網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能不能在知網上搜到自己”“知網上有幾篇論文成為很多學者職稱評定和考核的標準。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被侵權並非個例,但鮮有專家學者主動站出來維權。我已經退休了這麼多年,不在乎這些。我最關心的是尊重知識創造者這個問題。趙德馨說。

據新華社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