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司法服務正積極向新領域、新業態拓展。面對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目標,上海如何推動知識產權審判工作高質量發展?近日,記者跟隨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組織開展的“四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上海法院見聞”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上海,探訪上海法院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動實踐。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唐震介紹,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上海法院共受理各類一審知識產權案件13.32萬件,審結13.18萬件,人工智慧、數字娛樂等產業法治需求前沿且緊迫。怎樣在激勵企業創新創造的同時,化解矛盾風險、探索新領域的保護規則?
高效審判,為維權加速
新技術快速更新迭代的特徵對審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內普遍認為,人工智慧技術迭代週期為3個月,產品迭代週期為6個月。”上海市人工智慧行業協會諮詢研究部部長殷雨薇認為,這意味著,如果案件訴訟時間較長,權利人可能面臨“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情況。
對此,上海法院不斷降低企業訴訟時間和成本,如建立速裁快審團隊,深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適用小額訴訟程式審理知識產權案件共計2.6萬件,探索專利民事、行政協同審理機制,與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展聯合審理,提高專利案件審理效率。
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上海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審限超12個月案件比逐年下降,“週期長”問題正在被破解。
嚴懲重罰,為創新托底
對於知識產權案件來說,另一亟待解決的難題便是“賠償低”。對此,上海法院全面落實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為權利人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濟。
在此前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某科技有限公司開設遊戲代練工作室,線上售賣針對某款遊戲的代練代打服務,銷售量高、銷售金額大。下單購買該代練服務後,在極短時間內即可對等級、地圖探索等進行大幅提升。遊戲運營方認為,該公司使用外掛軟體提供代練服務,屬於非正常遊戲行為。
法院認為,該行為妨礙了遊戲運營方正常提供遊戲的經營秩序,導致預期的經營收益減損,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該公司賠償遊戲運營方經濟損失和合理開支合計300萬元。
然而,這樣的高額賠償並非個例。2024年,上海法院判賠金額18.14億元,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1.14億元,分別同比上升17%和132%;2025年上半年,判賠金額10.77億元,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1.1億元。讓權利人獲得足額、充分的賠償。
唐震表示,上海法院持續聚焦科創企業核心需求,不斷優化司法服務舉措,以高質量知識產權司法服務保障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和人工智慧高地建設,讓司法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的可靠保障與法治沃土。(高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