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引大濟岷工程建設啓動 3413萬群衆将受益

本報訊 11月7日,引大濟岷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在雅安市天全縣召開,标志着這項四川水利史上投資最大、線路最長、受益最廣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作爲國家“兩重”項目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它的啓動将爲成都平原經濟區注入穩定“水動能”,對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引大濟岷工程自上世紀90年代提出後,曆經數十年論證推進,先後納入《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等國家級規劃,今年10月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複,今天終于迎來建設啓動的關鍵節點。

  據悉,引大濟岷工程從大渡河泸定水電站庫區取水,蜿蜒穿越至成都平原,構建起“一總兩幹”的輸水格局——總幹線133千米,南幹線103千米,北幹線25千米,工程輸水線路總長261千米,其中隧洞占比超58%(151千米),堪稱“地下輸水長城”。工程設計年引水量15.23億立方米,取水口設計引水流量80立方米/秒,覆蓋成都、德陽、綿陽、遂甯、内江、雅安、眉山、資陽共8市43縣(市、區),受益人口3413萬人,供水範圍與成都平原經濟區高度契合。工程總投資575億元,總工期96個月,建成後将成爲四川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的核心組成。

  引大濟岷工程并非簡單的“輸水工程”,而是集民生保障、生态修複、經濟賦能于一體的戰略載體,其建成後将進一步完善四川水資源配置格局。

  工程建成後,将與都江堰供水工程形成雙水源水網體系,結束成都平原“單水源依賴”曆史,新增灌溉面積17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91萬畝,爲“天府糧倉”築牢灌溉保障網。

  工程連通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推動成渝地區生态廊道建設,提升區域水資源調蓄能力,助力長江上遊生态屏障建設。同時,工程還将有效改變成都、德陽等8市43縣(市、區)水資源短缺的發展瓶頸,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支柱産業提供穩定水源,預計可支撐區域GDP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

  引大濟岷工程的建設啓動,是四川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生動實踐。随着工程逐步推進,将進一步完善全國水網布局,推動“千河之省”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爲生态優勢、發展優勢,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注入持久動力,讓更多群衆共享水利工程帶來的民生福祉。 

  (袁曼倪)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