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政法報仰光分社啟航 區域傳媒協同再譜新章

2025年10月1日,當國慶的禮炮響徹神州,《澳門政法報》落子緬甸仰光的消息,為這個特殊節點添上一抹國際傳播的亮色。這家深耕政法領域的專業媒體,以“搭建平臺、合作共贏”為初心,在東南亞腹地邁出國際化佈局的關鍵一步,不僅引發業界對區域傳媒格局演進的關注,更以記者曉陽筆下“仲秋的珠海,微風送爽”的詩意勾連,悄然揭開了大灣區與東南亞深度互動的序幕——一場關於傳媒協同、區域共榮的故事,正由此展開。

 

從區域傳媒發展的坐標系中觀察,此次跨境設社至少釋放出兩大鮮明信號:

 

其一,澳門媒體國際化進程按下“加速鍵”。 作為澳門法治領域的“記錄者”與“觀察者”,《澳門政法報》選擇仰光作為海外首站,絕非偶然的地理延伸,而是瞄準東南亞法治生態的戰略深耕。作為緬甸經濟引擎與開放門戶,仰光的政治轉型軌跡、法律體系迭代及營商環境變革,長期牽動國際社會目光。澳門媒體此番落子,恰能依託“一國兩制”賦予的聯通優勢,將自身打造成中國與東盟法治對話的“資訊中轉站”、政策研究的“共用實驗室”、法律服務的“跨境介面”。從長遠看,這不僅能填補區域內法治資訊互通的空白,更將為澳門拓展“非博彩”功能、提升國際辨識度提供新支點。

 

其二,區域協同發展向“深水區”邁進。 報導中反復提及的“做大做強”“合作共贏”,恰是大灣區與“一帶一路”聯動的時代注腳。儘管珠海、澳門與仰光分處珠江口與伊洛瓦底江畔,物理距離相隔千裏,但通過媒體網路的編織,三地正加速構建“資訊共通、資源互補、內容共創”的協作生態。尤其在政法資訊精准傳播、公共政策聯合解讀、跨國法治案例研討等領域,三方有望突破傳統合作邊界,形成“1+1+1>3”的協同效應。這種以傳媒為紐帶的軟性連接,或將成為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黏合劑”。

 

當然,跨境傳媒實踐的“破圈”之路從非坦途。當鏡頭對準多元複雜的國際輿論場,如何既堅守專業立場,構建客觀中立的法治敘事,又避免陷入“西方視角”的敘事陷阱?當服務國家戰略的需求與尊重在地文化語境的現實相遇,怎樣在傳遞中國聲音與傾聽區域關切間找到平衡?這些問題,不僅考驗媒體的內容定力與傳播智慧,更直接影響著區域治理經驗交流的深度與實效。

 

值得期待的是,隨著東南亞在全球地緣版圖中的權重攀升,澳門媒體的“出海”探索,或將為華文傳媒提升國際話語權辟出新徑。憑藉法律制度相容性強、文化語言相通、國際聯繫廣泛等先天優勢,澳門完全有可能成長為連接中國與東盟法治對話的“超級聯繫人”——而《澳門政法報》仰光分社的落地,正是這一角色的生動預演。

 

海視點評:媒體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澳門政法報》的跨境佈局,既是一場機遇之旅,更是一次能力大考。在國際傳播的“深海”中,唯有以專業為錨、以互信為帆、以創新為槳,方能在複雜的輿論浪潮中行穩致遠。我們相信,這樣的實踐不僅能助力區域合作獲得更厚重的輿論支撐,更將為華文傳媒的全球化突圍寫下鮮活注腳。 (海視)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