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旅遊鄉村”+4!世界矚目中國山鄉巨變


  這一刻,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的綠水青山。

 

  10月17日晚,浙江湖州安吉。聯合國旅遊組織來到這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地,向世界揭曉2025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

 

  今年,中國申報的貴州黃崗村、四川基卡依村、江蘇東羅村、浙江荻港村入選。加上此前入選的4批共15個鄉村,我國“最佳旅遊鄉村”達到19個。 

 

 

  “本次入選的4個鄉村,呈現出鄉村旅遊豐富多元的發展脈絡。”負責申報工作的文化和旅遊部工作人員感慨,“聯合國旅遊組織對中國鄉村的持續認可,有力證明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具有標杆意義,中國的山鄉巨變吸引著世界目光。”

 

  今年也是“最佳旅遊鄉村”頒獎儀式首度來到中國。聯合國旅遊組織為何青睞中國安吉?新入選的4個村,又何以成為今年中國鄉村的“世界級代表”?

 

  答案,就蘊藏在這些村莊生生不息的發展密碼裏。

 

  看生態,中國鄉村風光美。

 

  85%的森林覆蓋率,2300畝梯田,雙溪過村、古井串寨——這是黃崗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智慧。 

 

 

  黃崗村村景

 

  基卡依村,緊鄰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及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高原立體農業生態系統令到訪者無不驚歎。

 

  同為江南水鄉的東羅村和荻港村,風貌各有千秋。

 

  東羅村環平旺湖一字排開,完整保留明初移民聚落格局,內部水系交織,河道碧波蕩漾,垛田斑斕如畫,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

 

  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流經荻港村,造就了村中小橋流水的江南景致。這裏的桑基魚塘系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良性迴圈典範”,構建了桑魚共生的特色景觀。 

 

  大運河與荻港村

 

  專家認為,從地理環境看,這些鄉村地貌形態多樣,展現了不同自然生態條件下的鄉村發展圖景。

 

  看傳承,中國鄉村文脈長。

 

  黃崗村是一座有著800餘年文化傳承的侗族古村落。374棟榫卯結構吊腳樓沿山鋪展,5座鼓樓如星辰散落。從侗族大歌的古老複調,到火塘邊的悠揚琴聲,人類非遺在炊煙中代代相傳。

 

  基卡依村地處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地區,位於嘉絨文化、康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範圍內。保存完好的22座古碉樓與藏式民居,凝結多民族智慧,成就“雲端藏寨”。

 

  東羅村位於江蘇省裏下河腹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興化垛田範圍內。村中保留垛田傳統耕作技藝,文化遺產在此活態傳承。 

 

  興化垛田農業系統

 

  擁有2500餘年歷史的荻港村,氤氳著運河古村獨有的煙火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系統、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三大世界級文化遺產在這裏共聚。

 

  從煙雨江南到多彩西南,從濃情侗鄉到高原藏寨,多姿多彩的中國鄉村,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鮮活例證。

 

  看發展,中國鄉村產業旺。

 

  吊腳樓中夜話,舂米聲中醒來。在黃崗村,18家由禾倉改造的民宿與電商紮根古寨,香禾糯、侗布等特產走出深山,侗寨風情吸引遊客紛至遝來,5年間村民人均年收入從3200元躍至18000元。

 

  文旅融合,同樣是基卡依村的振興關鍵字。村裏開創“古碉+民宿”融合發展新模式,推出沉浸式文旅劇碼,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基卡依村的秋日晨曦

 

  引入市場專業團隊、打造“碧水東羅”主題IP……東羅村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共同參與旅遊專案開發、運營和服務,共用發展紅利。

 

  通過經營民宿、研學、美食等多元業態,荻港村60%以上的家庭從事旅遊行業,實現了傳統漁桑文化向現代業態的創造性轉化。2024年,村裏吸引了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全村旅遊收入1.06億元。

 

  人們常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山清水秀、鄉音無改、傳統賡續的鄉村,寄託的正是人們內心深處對土地的柔情、對家園的眷戀。

 

  目前我國入選的19個“最佳旅遊鄉村”,覆蓋14個省(區、市)。它們中,有浙江餘村、安徽小崗村等現代鄉村的代表,也有廣西大寨村、湖南十八洞村等在近年來實現巨大跨越的村落,類型豐富、各有風采。

 

  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和美鄉村背後,世界看到蓬勃向上的當代中國。

 

  更多中國故事,正在鄉村書寫;透過鄉村故事,世界更懂中國。(徐壯、朱涵)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