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過後,天氣轉涼,71歲的老吳往年此時總擔心慢阻肺病發作。但今年有了專項監測,他安心不少。
自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財政部等公佈將慢阻肺病納入基本公衛服務專案以來,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如何築牢“健康保障線”?成效如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否“接得住”?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
健康檔案築起基層第一道防線
“吳爺爺,今天血氧飽和度不錯,請繼續做好家庭氧療,下周我帶肺功能儀上門復查。”9月26日,宜昌市秭歸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醫生陳金鳳準時打去隨訪電話。
接電話的是老人吳延翔,曾是慢阻肺病“紅色高危”人群。今年5月吳延翔病情出現反復,該縣家庭醫生團隊迅速啟動轉診機制,經過住院治療並結合家庭氧療、中藥調理,目前其風險等級降至“黃色中危”。
吳延翔的經歷是我國基層慢阻肺病防治的縮影。
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編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務規範(試行)》,明確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並提供有關服務記錄表,供各地參照執行;將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務相關內容納入2024年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訓大綱,並指導各地加強基層設備配備。
肺功能檢測儀、規範化霧化室……在杭州市拱墅區天水武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硬體不斷升級。中心負責人蔣天武說,目前篩查高危人群5480人,確診78人,均已納入基本公衛服務定期隨訪對象中。
“當前針對慢阻肺病的基層健康防線正在初步構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國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辦公室副主任楊汀說,將慢阻肺病管理“沉”到基層,是實現早發現、早干預、規範治療的關鍵,有助於扭轉該病知曉率低、診斷率低、規範治療率低的“三低”局面。
從“忍一忍”到主動管理還有多遠?
對患者而言,政策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健康意識和生活品質的提升。
石家莊市欒城區柳林屯鄉,62歲村民老王曾是位“老 煙槍”,常年咳嗽,去年冬天被確診為慢阻肺病中度。
老王說,衛生院醫生每個季度都來回訪,指導他用藥、戒煙、做呼吸康復訓練。“以前走幾步路就喘,現在能慢慢溜達到村頭跟老夥計下棋了,喘勻乎氣真得勁兒!”
楊汀表示,慢阻肺病患者最怕急性加重,每次住院不僅花費大,肺功能也會斷崖式下降。規範的長期管理能顯著減少急性加重次數,延緩肺功能衰退,提高患者生活品質。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部分地區仍存在覆蓋不均衡、患者認知不足等問題。
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梨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甘靜雯說,研究顯示,僅0.9%的患者知曉自身病情,明確獲得診斷的比例為18.9%。部分患者未掌握吸入器的正確使用方法,還有相當比例的患者在急性加重時不知如何應對。
多方合力讓基層“接得住”
專家表示,要讓基層“接得住、管得好”,患者“願意治”,需多方合力、系統推進。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正牽頭組織呼吸、全科、康復、護理等領域專家開展線上培訓,落實醫療衛生強基工程,自今年4月課程上線以來,近15萬名基層醫務人員參與線上學習,近8萬名基層醫務人員培訓合格。同時,109名專家下沉到10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近3000名基層醫務人員開展“一對一”精准幫扶。
“當前基本公衛隨訪與臨床診療仍存在‘兩張皮’現象,公衛人員填隨訪表,醫生填病歷。”楊汀建議,推動數據互通與服務融合,使醫生在診療中同步完成隨訪。
甘靜雯建議,在社區建立“慢病一體化”管理模式,集診前、診中、診後於一體,配備相應設施設備,由全科醫生統籌服務,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及時識別與轉診急危重症,並開展隨訪、健康教育及上門服務等。
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加強基層醫務人員培訓,組織編寫基層慢阻肺病防治管理指南,進一步規範服務內容和流程;指導各地統籌發揮緊密型醫聯體體系優勢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作用,為患者提供穩定、系統、連續的健康服務;加強數字賦能,推動人工智慧在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務中的應用。(李恒、黃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