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讓世界明白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兼論國共兩黨抗戰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16年8月出版的一書。網名“又又晴天”的讀者在讀該書後留言說:“現在太多的人不讀歷史,不懂歷史,這本書用翔實的歷史從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上闡明了為什麼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值得當下青年人認真學習,不要人云亦云。一些人總以為教科書的內容不實,隨意輕信網路謠言,一些西方敵對勢力的水文,影響了很多不讀書不讀歷史的年輕人!”

 

2015年7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李慎明、張順洪的著作《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是中國共產黨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在相關內部資料上刊發。《人民日報》2015年9月15日以一個整版摘要發表;《歷史研究》2015年第4期全文刊登。作者在此基礎上,又對該文進行增擴並形成專著,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外發行。

 

毛澤東同志在其晚年曾明確深刻地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該書認為,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期間特別是抗戰初期的的確確處於中流之中,但始終未能起到砥柱的作用。其主要緣由是其思想上政治上路線的錯誤乃至反動。這部書用史實說話,認為中國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關鍵是中國共產黨制定執行了正確的政治上的路線;而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思想上的路線是正確的政治路線形成的根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才真正發揮了中流砥柱的核心作用。該書認為: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組成部分,是在極其艱難卓絕的歷史條件取得的輝煌勝利。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揭示了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在中國共產黨成功應對各種重大挑戰過程中都具有極端的前置性和重要性。我們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正確的領導,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充滿無比的信心。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推舉此書,以饗讀者。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正確評價重大事件、重要黨 派、重要人物。”這要求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李慎明、張順洪在著作《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兼論國共兩黨抗戰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中深邃強調: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是什麼?據事實和數據,從總體和本質上說,國民黨政府雖曾在抗日戰爭中處過“中流”的位置,但它往往動搖、彷徨、妥協、退讓,結果是消極抗戰、潰散甚至潰逃,並沒有起過“砥柱”的作用,唯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以下是李慎明張順洪的著作《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兼論國共兩黨抗戰中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中的主要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的歷史與意義

 

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重要成果,但與其在歷史地位和影響上的重要性相比,仍需深入系統研究。今年是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需著重闡釋其重大意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任何重大結果都由多個原因形成,但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如同歷史的主要矛盾一樣。雖然大家已普遍認同“中國共產黨是抗日勝利的中流砥柱”,但追根溯源,這一結論是否是問題的根本性因素?毛澤東在抗戰初期提出“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1971年“林彪事件”後,毛澤東再次強調“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這表明,黨的思想和政治路線的正確性,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關鍵。

 

抗日戰爭中,中共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堅決抗戰,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依靠人民群眾,實行全民抗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立即號召全民抗戰,呼籲團結一致,對日作戰。毛澤東在抵抗初期就表明“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保衛全國”的方針,明確提出抗戰到底,收復失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民黨的妥協投降路線。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宣佈準備抗戰,但其策略是“儘快恢復到七七事變前的狀態”,即放棄收復被占領的土地,廣泛存在投降傾向。毛澤東則強調“全面抗戰、敵後戰場、持久戰”,堅持“打到鴨綠江,收復一切失地”。他指出,抗戰必須依靠全民族的力量,把敵人困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國共產黨自抗戰伊始,便提出“堅決抗戰到底”的政治路線,並且在抗戰路徑上,堅持依靠人民,動員全民,建立敵後根據地,採取遊擊戰和運動戰的策略,充分發揮人民的力量。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1936年西安事變後,促成國共合作,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1937年7月,正式提出“聯合抗日”的宣言,推動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避免內戰,形成空前的抗日民族大團結。

 

毛澤東特別強調“獨立自主”的戰略方針——在抗戰過程中,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壓制日軍,保證抗戰的持久性。1937年9月,毛澤東提出“戰略的持久戰”思想,分析中國的國情、敵情與國際形勢,指出抗戰必將是一場持久戰,要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建立廣泛的抗日根據地,採取靈活多樣的戰略。

 

在國內,黨內糾正錯誤路線,克服左傾冒險主義和右傾投降主義,堅持正確的軍事和政治路線,實行積極的敵後遊擊戰,建立敵後根據地。毛澤東提出“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分散作戰,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取得敵後戰場的步步深入,極大地激發了人民抗戰的信心和意志。抗戰的勝利,也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堅持人民戰爭的理論,充分發揮人民的主觀能動性。

 

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面,中共起到了領導、協調和維護的作用。1935年制定策略,1936年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合作,1937年公開提出和平建設、共同抗戰的宣言。即使在國民黨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政策時,中共仍堅持抗日民族大義,努力維護統一戰線。皖南事變、南昌起義等事件,展現了中共在民族大義和革命大局中的堅定立場。

 

中共在抗戰期間,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推動土地改革,改善民生,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武裝力量。1937年至1945年間,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發展壯大,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有效牽制了日本軍隊,沉重打擊了侵略者。與此同期,國民黨軍隊多偏向正面作戰,缺乏敵後根據地,戰略上屢屢失利,甚至數次大潰敗。

 

國民黨方面,則多採用消極抗戰策略,妥協投降,內部腐敗嚴重,軍紀敗壞,導致戰鬥力大減。1944年,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官兵腐敗,甚至出現大規模投降、逃亡現象。抗戰後期,國民黨依賴外援,但因內部腐敗無法持久,最終崩潰。

 

國際上,共產黨得到蘇聯的援助,但主要援助集中在國民黨,自己根本無法自給自足。蘇聯、英美對華援助多數流向國民黨,導致黨的政治經濟資源不平衡,但共產黨依靠人民,建立敵後根據地,積累豐富的抗戰經驗,最終在抗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總結來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結果。它堅持依靠人民、持久戰策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在艱難條件下創造敵後根據地,展現了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先鋒作用。國民黨雖有一定抗戰歷史與貢獻,但其妥協、投降、內訌,阻礙了抗戰的全面勝利。

 

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證明了只有堅持正確的路線、依靠人民、持久戰略,才能最終贏得民族解放和國家復興的勝利。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