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鄉“村晚”奏響文化傳承新曲

在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文化館,36歲的張靜正忙著張羅新的節目編排。雖稍顯疲倦,但一談及“村晚”,她便立刻神采飛揚。  

 

松桃地處武陵山區,苗族人口占總人口近一半,擁有近200項各級非遺專案,而“村晚”正成為當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載體,更凝聚著一群青年紮根西部的熱忱。  

 

  圖為6月28日拍攝的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村晚”現場。(謝慧芳 攝)

 

從今年3月起,每週六晚,松桃九龍湖文化廣場的“村晚”總是如期開演。沒有專業演員,村民就是主角;不講華麗排場,家門口的文化、田間地頭的故事,就是劇本。當地群眾翹首以盼,遊客連聲叫好,“家門口的演出”火了。  

 

張靜來自松桃縣蓼皋街道樟桂村,以前是縣民族歌舞團的舞蹈演員,現在是縣文化館副館長。“村晚”啟動後,她負責基層節目編排輔導與賽事統籌。從臺前到幕後,她坦言,疲憊與焦慮常有,但更多是收穫與感動。“看到村民們擰成一股繩,展示我們的文化,我能把所學的用在工作中,這份成長也讓職業生涯更充實。”她說。  

 

松桃“村晚”由村民自編自導,縣文化館積極指導,設村村PK賽、小組冠軍賽、年度總決賽,每次賽事包含“村官說村”“村貨出村”“一村一特”“我愛我村”等環節,既展示民族文化,又推廣農特產品。  

 

  6月14日,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沙壩河鄉村民在“村晚”舞臺走秀。(謝慧芳 攝)

 

“90後”苗族姑娘龍玲2016年從貴州師範學院舞蹈專業畢業,通過人才引進回到家鄉松桃縣文化館工作。她帶著專業知識和青春視角,為當地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回到家鄉,在這裏跟著前輩學經驗,成長速度快,‘村晚’這樣的平臺還能讓年輕人直接挑大樑。我覺得西部有太多待發掘的機會,正好能讓我把專業和家鄉發展結合在一起。”龍玲說。  

 

  4月15日,龍玲(左一)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大坪場鎮進行“村晚”節目輔導。(受訪者供圖)

 

早在2000年,松桃縣就舉辦過“村晚”,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埋下了種子。如今,在松桃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館等部門引領下,當地延續文化傳承脈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鼓勵村民創作反映時代新貌、融合地方元素、表達真實情感的原創作品。  

 

松桃縣磐石鎮響水洞村是一個苗族村寨,村民們決定將苗族遷徙記憶搬上“村晚”舞臺。從3歲孩童到耄耋老人,90多位村民參演了“苗族遷徙之磐石巨變”情景劇,生動演繹苗族先民的遷徙歷程與如今安居樂業的故事。首次排練時,便讓參演村民和圍觀群眾熱淚盈眶。  

 

  4月12日,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磐石鎮響水洞村村民在“村晚”舞臺演出。(受訪者供圖)

 

“90後”姑娘龍緋,2016年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大學(原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22年從縣城來到響水洞村擔任村委會副主任。“村晚”期間,她負責召集村民排練,從最初與村民溝通不暢,到如今能夠妥善解決大小事,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更讓她動容的是“村晚”凝聚的力量:“群裏招呼一聲,村民就準時來排練。平時有摩擦的村民,在排練時聊幾句就解開了矛盾,大家一心想把活動辦好。”  

 

今年入夏以來,磐石鎮借助“村晚”熱度,將“村晚”演出引進到黔東草海景區,吸引了周邊群眾及來自湖南、重慶等地的遊客,目前景區遊客增量居全市第二。  

 

數位化讓“村晚”走得更遠。截至目前,松桃“村晚”已直播近30場,單場最高觀看人次達185萬,抖音話題“松桃村晚”視頻播放量達5.2億次。“村晚” 還實現從“送文化”到“創文化”的轉變,過去多是專業演出隊伍策劃編排好節目,再到基層演出,村民作為觀眾被動接收文化服務;如今從節目主題構思、內容編排,到最終的舞臺表演,均由村民自己完成,已有近4000位村民登臺表演,170餘項非遺得以展示。依託“村晚”帶來的文旅熱度,當地旅遊消費等增加綜合收入1200萬元,同時解決上千人就業。  

 

如今,松桃人茶餘飯後總聊“村晚”。8月30日晚,“村晚”將迎來村村PK賽決賽,不少村寨已在籌備第二輪活動。張靜說:“作為基層文藝工作者,我們會像‘考古’一樣挖文化,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節目,相信每個鄉鎮都將展現出新的精彩故事。”(吳思)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