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節,在黑龍江省集賢縣、樺南縣、雙鴨山市嶺東區交界處,七星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綠濤起伏,主峰附近的七座石砬子崢嶸峭拔。
七星山別名“七星砬子”,七星砬子抗聯密營遺址隱於此間的層林之下,是東北抗日聯軍重要的後方根據地之一。近日,記者深入這片山林,追尋數十年前那段抗戰歲月的印記。
這是6月17日拍攝的七星山國家森林公園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位於七星山山腳的集賢縣紅色抗聯體驗館距縣城30多公里。“當時敵人嚴密封鎖了周邊地區,抗聯戰士冬天只能在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密林深處戰鬥、生活。”講解員介紹,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東北抗聯還要建立兵工廠獨立生產武器,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記者在抗聯體驗館二層的七星山地區抗聯展示區看到了機床齒輪、步槍槍管、藥瓶、縫紉機頭等各類抗聯文物,斑駁鏽跡訴說著歲月滄桑。
據瞭解,抗戰時期,東北抗聯在七星砬子建立起兵工廠、被服廠、軍政幹校、後方醫院等抗聯密營群,為這一區域的抗日鬥爭提供了保障,七星砬子抗聯密營遺址1999年被公佈為黑龍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6月17日拍攝的七星砬子抗聯密營遺址出土的東北抗聯文物。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繼續向山裏行進,車輛在坑坑窪窪的砂石路上行駛,人被顛得左搖右晃,彎繞之間很容易迷失方向。
車停在林間路邊,一行人穿上長筒雨鞋,開始深一腳淺一腳地向沒有路的林深處走去。年近八旬的集賢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樸永鶴在最前方帶路,穿過葦塘、踱過小溪、踩過泥濘……下過雨的山地異常難走,僅100多米的路程,一行人走了近半個小時。但樸永鶴仍聲音洪亮、腳步輕健,他邊走邊介紹:“過去近20年時間裏,我在密林裏找到了10餘處抗聯遺址,2000餘件抗聯文物。”
6月17日,在七星砬子抗聯密營遺址內,集賢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樸永鶴介紹抗聯十一軍軍政幹部學校遺址。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往那看!”順著樸永鶴手指的方向,記者在層林掩映間隱約看見兩座石碑。走到近處,發現在山腳隱蔽處有兩個大坑,坑旁各立著一座石碑,分別刻著“鑄造車間遺址”“後方醫院遺址”。
“背坡朝陽、近水、隱蔽是建立密營的三大條件,這兩個坑就是當年抗聯戰士工作生活的地窨子。”樸永鶴介紹,他和同伴在這裏發掘出了彈殼、鑽床刀架、手術刀、中藥碾子等抗聯文物,成為當地政府認定抗聯遺址的有力證明。
“擊退倭寇三千眾,壯士鮮血染七星。”這是抗聯老戰士李敏20世紀80年代回訪她曾戰鬥過的七星砬子時寫下的詩句。1938年至1939年,為摧毀七星砬子兵工廠,日偽軍發起多次進攻。守衛兵工廠的戰士、工人同日偽軍進行了頑強戰鬥,數十名抗聯戰士在此期間壯烈犧牲。
這是6月17日拍攝的集賢縣紅色抗聯體驗館內抗聯戰士與日偽軍進行戰鬥的模擬場景。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抗聯戰士們,我們來看你們啦,如今山河無恙,請放心吧!”離開前,樸永鶴向著林間朗聲呼喊,一陣清風拂過似是英烈的溫柔回應。七星山上的紀念碑書寫不盡抗聯英烈的光輝事蹟,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東北抗聯精神曆久彌新。
(謝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