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界清明節恭祭劉志丹將軍系列活動)
清明時節,松柏凝翠,慎終追遠的傳統氛圍在空氣中彌漫,這是一個莊嚴肅穆的時節,也是我們緬懷先烈的重要時刻。在劉志丹烈士陵園中,前來祭掃的人群絡繹不絕。縣直機關及企事業單位、武警官兵、退役軍人以及中小學生等,皆懷著崇敬之心,井然有序地前來開展祭掃活動。他們追思革命先輩的不朽功績,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繼續傳承。今年的清明節來了一位特殊的“親人”前來掃墓祭拜!
作為劉志丹將軍唯一的女兒劉力貞當年的學生“義女”劉鳳珍追思歸故里,隨同劉志丹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和劉志丹將軍侄孫女劉彩霞一同前來祭拜!
(劉志丹將軍侄孫女劉彩霞、外孫女劉鳳珍、和劉志丹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劉志學)
這是劉力貞媽媽的追思和寄託:1936年4月,我父親劉志丹在東征前線犧牲。我對他的懷念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有所減弱,相反隨著我自己鬥爭經歷的增長,我對他的認識就越來越深刻了。
(劉鳳珍在劉志丹故居)
渭華起義失敗後,父親回到陝北重搞武裝鬥爭。到1934年初,陝甘紅軍壯大了,有了陝甘邊根據地。國民黨對此十分惱恨,派大軍“圍剿”紅軍和根據地。對於紅軍的家屬他們也是不放過的。剛過舊曆年不久,國民黨軍隊開到保安縣蘆子溝村抄我們的家,多虧鄉親們報信,敵人來前,我們一家人跑了。撲了一空的敵人氣急敗壞,他們燒了我們家的房子,挖了我們家的祖墳,還到處抓人,禍及九族,竟把我家族中兩個叔叔和我的二姑父抓去殺了。
(劉力貞和陝北親人們在志丹老窯洞家裏和劉彩霞一家人的聚會)
那時我們一家躲進了深山梢林之中,我奶奶、二嬸剛生孩子,怕孩子哭,暴露全家,就忍痛把他們丟在山洞中(兩天後鄉親們偷著把孩子送回給我們)。為了減小目標,全家人不得不分開躲藏。我和媽媽藏在大渠溝的山水洞中,八天八夜不見天日,餓了媽媽喂我一點炒麵糊糊,她自己八天八夜不見五穀,只靠喝點雨水度日。母親那時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婦女,帶著一個尚在吃奶的我,在深山裏又驚又怕,不知要躲到何日。不久,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勳叔叔知道我們遭了難,派遊擊隊找我們,把我們一家人接到了根據地一一南梁。在南梁我媽媽才知道,父親知道我們家被抄了,一家人四處逃散。但他沒有講過這件事。當部隊的一些同志聽到後要派紅軍去救我們一家時,他不讓去,他說打擊敵人對根據地的“圍剿”更重要。習仲勳叔叔把我們接到根據地後,他還不知道,突然見了面,父親當然是喜出望外。媽媽不禁淚流滿面訴說敵人的殘酷。父親安慰說:“遭難的人很多,咱們全家人能安全出來就是萬幸了。”爺爺訴說敵人殺人的罪行時,父親說:“這筆血債一定要討還!”爺爺在家時,條件好,受全家人照顧。到了部隊,條件差,父親過意不去,親自招呼爺爺吃飯,問寒問暖,爺爺說:“我知道創業難,你們搞革命就更艱難了,這些苦我能吃。”媽媽本來有一肚子的委屈要向父親訴說,但是看到父親為公忘私沒明沒夜為革命操勞,她也受了教育,感到和父親這樣的人生活是有意義的。
(美國記者斯諾採訪劉志丹將軍夫人和女兒時唯一一張珍貴照片)
媽媽到根據地不久,父親就讓她給紅軍戰士縫補衣服,他常對媽媽說,紅軍戰士離家在外,出生入死為革命,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有同志犧牲了,要多多關心他們。還說,你現在出來了就是參加革命了,要盡力為革命多做些事,眼下你文不能,武也不能,縫縫補補做針線、做做飯總是可以的。媽媽參加了被服廠的工作,組織農村婦女做軍裝、軍鞋、軍旗。媽媽性急好強,她總怕誤了公事,任務一來就白天黑夜地趕活,顧不上管我。我獨自整天在黃蒿草林中玩耍。一次我受風寒了,發高燒。有人說是傷寒,媽媽非常著急。父親知道後勤部長楊在泉叔叔是個中醫,請他來看。他看後開了個方子,當地沒有藥店,要出去買,但敵人封鎖著根據地。楊在泉叔叔說,後勤部有包給牲口的藥未用完,看看能不能找出幾樣來。他一找果然有幾樣能用,給我煎了,病果然就好了。父親對媽媽說:“以後記著,不要叫她亂跑,得場病事小,叫山上的狼吃了,怎麼辦?”1935年初,敵人“圍剿”南梁,我們隨根據地的黨政軍機關轉移,先在永坪住了幾個月,後轉移到瓦窯堡。行軍路上,我一般是用帶子拴在媽媽的背後,坐在馬屁股上。有一次我不知道怎麼得到機會獨自騎了一匹馬,不意馬驚了,它嘶叫著奔跑到一個西瓜地裏,所有的人都驚慌起來。父親敏捷地跑到馬跟前,一把抓住韁繩,驚喜地說,真是我的女兒!這麼點人,能牢牢趴在馬背上不掉下來!叔叔們笑著說,這都是在馬屁股上練出來的功夫。
(劉彩霞、劉鳳珍、劉志學在劉志丹烈士陵園,劉力貞確認過的劉志丹塑像前合影)
在瓦窯堡,我們住在沙家巷的一個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裏。父親在外打仗,我和媽媽非常想念他,但是我們的生活並不孤獨。叔叔阿姨們經常來看我們,給我們送這送那。突然有一天,有人對媽媽說,老劉回來了,被押進了監獄。母親聽了大吃一驚,不敢相信,向一些同志打聽,果不其然。母親愁鎖雙眉,不知怎麼是好。不久,媽媽也和一些同志被打入了“生產隊”。不少人對媽媽說:“你把心放寬,老劉是革命的,他們不能把他怎麼樣!”一些同志知道我們缺吃的,就偷偷送米送面。空氣越來越緊張了,聽說不少人已被殺害,父親也要被活埋。媽媽百思不得一解,父親為了革命,走南闖北,出生入死,置身家性命於不顧,他怎麼就成了反革命?他心裏不住地呼喊:“老天爺快睜睜眼吧,不要叫自己人再整自己人了!”
(劉鳳珍博士在金湯鎮劉志丹出生地)
幸虧黨中央、毛主席、周副主席到了陝北。他們知道父親被捕的消息後,立即命令放人,父親被釋放了。許多人到我們家來報喜,唯獨不見他本人回來,原來他已在為瓦窯堡的警備工作和新的徵兵任務到處奔波去了。他所要的東西是靠警衛員來回傳遞,謝文祥叔叔送來了他的破爛不堪的髒衣服和被腳鐐磨破帶血痂的裹腿讓媽媽洗補。看到這些東西,媽媽不由得流下了眼淚。一天夜晚,父親終於回來了,在昏暗的油燈下,我看到他明顯地消瘦了,那雙炯炯有神充滿慈愛的眼睛沉陷了。他一上炕就抱起我,撫摸我。母親詢問他被放出來的情況,他說:“現在好了,黨中央、毛主席來了,一切事情都好辦了。”後來聽同志們講,逮捕他的密令誤送到他手中,為了顧全大局,他隻身回到瓦窯堡,束手就擒。出獄後,在中央召集的幹部會上,他說:“不要抱怨什麼,教訓大家都應該接受。在中央領導下,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戰鬥!”許多同志對於他的寬廣胸懷,深表欽佩。又有一次父親回來,還沒有坐穩就對媽媽說,你趕快收拾點布給毛主席做雙棉鞋,要做厚點,他們南方人,沒有過慣咱們這兒的寒冷氣候。千萬要快些,他現在還穿得那麼單薄。媽媽說:“你放心,我一定照辦。”媽媽趕忙剪裁,納底做幫,整整忙了兩天趕出一雙棉鞋給毛主席送去。
(劉力貞生前在接受採訪的照片)
1936年剛過春節,父親帶領紅二十八軍東征。臨行前,他對媽媽說,你帶孩子去送送我們。可是到臨行時,不知什麼事情把我們絆住了,沒有送成。我們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是永別。4月下旬,正當媽媽患傷寒躺在醫院的時候,父親陣亡的噩耗傳來,這猶如晴空霹靂,重病的媽媽立刻昏了過去。父親的遺體未讓她看,追悼會也未讓她參加,只是入葬的時候用擔架把她抬到了墓地。這是一個果園,當時園裏的梨樹正開滿潔白的花,我總覺得這聖潔的白花與父親的人品有著某種聯繫。到了下葬的墓穴,媽媽在擔架上呼天號地的令人心碎。她喊著要跟父親一塊去,周圍的同志沒有不落淚的。媽媽17歲嫁到劉家,父親是個知識份子,他從來沒有嫌棄過這個未讀過書的農村婦女,他敬重她,體貼她,幫助她。媽媽沒有文化,他得空就耐心地教她認字,給她講許多革命道理,引導她走上革命道路。父親從事革命鬥爭,難得回家,每次回來不是有病,就是失敗了回家暫避一時。他一回來,媽媽總是盡心盡意地服侍他,替他保管要緊的東西,幫他銷毀檔。他一走,媽媽就日夜心懸,怕他出事,擔心有個三長兩短。好不容易盼到根據地建立,我母女到了紅軍部隊,又遇到“圍剿”“肅反”……生活的磨難,日日夜夜的提心吊膽,又有喪子(我的弟弟病死於1935年),疾病的折磨,這一切她都能承受,唯獨父親的浙世,使她難以承受。但是她畢竟承受下來了。她要繼承父親遺志,革命到底。
(劉志丹將軍冬征前的留影)
父親犧牲後,軍委派人把父親的遺物送到我家,那是一個伴隨他經歷了不知多少次戰鬥的舊軍用皮包和一支手槍,還有他的戰馬。這些東西對我們說來是無比珍貴的,但是媽媽沒有留下,她說,這都是戰鬥中最需要的東西,留給其他同志用吧。1943年給父親遷靈柩時,母親收拾他的遺骨,才發現他穿的仍然是她為他做的那件舊軍大衣。父親犧牲了,他清清白白地去了,他的一生光明磊落。他雖然沒有留給我們任何物質財富,但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寬廣無私的坦蕩胸懷。他使我懂得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一切奉獻給我們的人民和無產階級的壯麗事業。黨和人民給了他高度的評價,直到今天人民還在深深地懷念著他。
(劉志丹研究委員會秘書長和劉鳳珍博士一同祭拜劉志丹將軍)
每每回憶起“劉力貞媽媽”和“張光爸爸”我都無比的心痛,劉志丹將軍的偉大讓我深深的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偉大,他的英勇和智慧更是史無前例!記得當年我高考因立志學醫的夢想未如願,在遇到劉力貞老師時,她鼓勵我跟隨她學習醫學,那時的我完全是一時的崇拜和敬仰,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在劉力貞媽媽的囑託和勸導立志從事醫學研究的現在我開始更加懷念當時她“為什麼把我當女兒一樣親切了”。如今的我只能默默的在每年的祭祀裏緬懷和想念他們!劉力貞媽媽淡泊名利,高風亮節,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與父親劉志丹將軍戎馬倥傯的經歷不同,劉力貞終身與醫學相伴。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大量專門人才。她一直有學醫的願望。於是考入中國醫科大學學習。大學畢業後,上海第一醫學院選拔研究生,她以優異的成績被選中。後來,她又學習中醫。放棄了上海就職高薪,毅然回到陝北,為陝北人民繼續服務,捐贈建學,募資修路,用行動闡釋了她對陝北人民的愛。她常說她是吃陝北小米稀飯長大的,她愛這片土地,我們以前聽不懂,但是現在看到陝北人民的質樸我明白了!
(劉力貞逝世10周年女兒劉鳳珍博士前往紀念碑前祭奠)
母親同桂榮問道劉力貞:“你日後可有什麼打算?想學習什麼本事來報效國家和養活你自己?”劉力貞回答道:“母親,我想學習醫術,為戰士們為人民看病,這也算是和父親一樣為國效力。”
可以告慰的是我銘記了劉力貞媽媽當年的囑託開展醫學科學研究,並取得了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博士後,哈佛大學全球醫療管理青年人才計畫,如今帶領科研團隊也取得了多項的科研結果。
(劉鳳珍博士後在清華大學)
(劉鳳珍博士在哈佛大學授予畢業證)
劉力貞媽媽雖離開了我們,但她的音容笑貌、品德情操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裏,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前行,在新時代續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