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聲”大事 治理有方 五年來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



核心閱讀

  近五年來,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标率均呈現上升趨勢,晝間達标率由2020年的94.6%上升至2024年的95.8%;夜間達标率由2020年的80.1%上升至2024年的88.2%。

  噪聲污染既是關乎“家長裏短”的小事,也是事關人民群衆切身利益的大事。

  2024年,生态環境部圍繞人民群衆急難愁盼的噪聲問題,不斷夯實聲環境管理基礎,加快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監管體系,持續創新噪聲管理手段,大力推動部門協同聯動,噪聲污染治理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記者近日從生态環境部獲悉,近五年來,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标率均呈現上升趨勢,晝間達标率由2020年的94.6%上升至2024年的95.8%;夜間達标率由2020年的80.1%上升至2024年的88.2%。

  推動問題解決有“數”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快速發展,人民群衆對“甯靜”生活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噪聲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爲環境投訴的焦點問題。

  位于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的某公司原本應于2017年12月退城進園,但由于市場形勢下滑,未如期搬遷,後其噪聲擾民問題被緊鄰廠區的新小區居民投訴。

  國家信訪平台、生态環境部網絡投訴舉報平台、濰坊12345熱線等多個平台,均收到了小區居民反映的該公司噪聲污染問題投訴。濰坊市生态環境部門對此高度重視、積極響應,經噪聲監測發現該公司夜間廠界噪聲超标後,執法人員進行了立案查處。

  經調查,被投訴公司噪聲主要來源于開棉、除砂、蒸球等工藝中的大功率風機、物料提升輸送設備、餘熱回收系統循環泵等。在确定主要噪聲源點位後,該公司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制定整改方案并實施治理。通過使用隔聲材料包裹風機和物料輸送管道、新建隔斷樓頂風機隔聲罩、對除砂工序4台引風機安裝消聲器以及啓停蒸球工序優化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噪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治理後監測結果顯示,該公司晝間、夜間廠界噪聲均已達标。

  同時,濰坊市創新拓寬溝通渠道,及時向業主反饋企業噪聲治理施工進展,安撫群衆情緒,避免矛盾持續激化造成群體投訴。走進投訴小區,在一處公示欄上,對被投訴公司噪聲治理施工方案以及施工進度進行了公示,業主們能夠及時了解整改進展。此外,濰坊市生态環境局高密分局多次組織召開業主見面會,聽取業主對整改方案和施工過程的意見建議。

  通過積極溝通和系統治理,小區業主充分肯定了該公司的整改工作,對整改效果非常滿意。此外,該公司下一步的搬遷事宜也正在協調推進中。

  “我們将深入總結噪聲污染治理經驗,篩選可複制、可借鑒的典型治理項目,大力推廣噪聲污染防治的新技術、新經驗和新方法,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濰坊市生态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圍繞人民群衆急難愁盼的噪聲問題,生态環境部開展“千件萬戶”典型噪聲投訴案件調度,推動解決了一批群衆反映強烈的噪聲問題,做到了推動問題解決有“數”。

  根據生态環境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部級層面共調度重點案件51件次,因案件解決而受益的群衆數量約3萬人;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針對1500多件噪聲投訴案件重點調度、加快解決,實現國家、省、市、區縣協同聯動,受益群衆數量約50萬人。

  監督管理實施有“據”

  在通過加強執法等方式解決噪聲問題的同時,回顧2024年,完善噪聲标準規範,讓監督管理實施有“據”,也是生态環境部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2024年,生态環境部持續推動完善噪聲污染防治标準體系。發布《建築施工噪聲自動監測技術規範》(HJ 1402—2024),規定了建築施工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相關技術要求,指導和規範建築施工噪聲自動監測工作。印發《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評價技術規定(試行)》,對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統計、有效性判定和評價方法等提出規範性要求。推進《建築施工噪聲排放标準》《城市軌道交通噪聲排放标準》《工業企業噪聲自動監測技術規範(試行)》《機場周圍區域航空噪聲監測技術規範》等标準制修訂,推動行業噪聲監督管理有據可依。

  其中,在做好工業噪聲“守門員”方面,生态環境部依法逐步将排放工業噪聲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經營者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推動排污單位申請取得排污許可證或者填報排污登記表。截至目前,約17.7萬家工業企業将噪聲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十四五”期間工業噪聲排污許可管理将實現全覆蓋。

  明确部門職責分工,讓噪聲問題處理有“序”,也是制度不斷完善的一部分。據生态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污染防治法》中有部分條款未明确責任分工,需要由各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監管部門。截至目前,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三沙市除外)已有281個明确了噪聲污染防治職責分工,26個地市依據各地實際情況完成多數條款分工,31個地市處于分工方案征求意見或發文階段。

  一方面,明确職責分工;另一方面,深化部門協同共治。2024年,生态環境部與13個部門聯合發布了《中國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24)》,全面反映了各部門、各地方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新突破。同時,各部門在多領域開展噪聲協同共治,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态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名錄(2024年版)》,鼓勵建築工地采用低噪聲施工設備;中國民用航空局、生态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同編制并聯合印發《民用運輸機場周圍區域民用航空器噪聲污染防控行動方案(2024—2027年)》,對機場噪聲提出具體的防控要求。

  保障人人安睡有“質”

  地方有關噪聲治理的創新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近日,廣東省深圳市廣場舞的“降噪神器”一經亮相,便受到多方歡迎。

  在深圳市某小區附近的廣場上,十幾位阿姨正翩翩起舞。但奇怪的是,原本很遠就能聽到的音樂聲,如今卻需要走到附近才可以聽到。

  這就要歸功于社區爲廣場舞隊特地安裝的一種設施——看起來像個帶有擴音器的柱子,其實是一種定向音響,隻有站在它前方50米以内才能清晰地聽到音樂聲。

  原來,由于廣場與居民樓距離近,經常引發群衆有關噪聲的投訴,社區引入上述“降噪神器”,利用超聲波技術顯著減少了聲音的傳播範圍。一方面,廣場舞隊可以繼續安心跳舞;另一方面,住戶們也無需再擔心音樂會打擾到他們,小區内的噪聲投訴量大幅下降了80%。

  據了解,2024年,廣東省深圳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完成城市噪聲綜合治理評估試點工作。試點城市通過評估發現重點問題,進一步開展針對性的噪聲治理、精細管理,提升城市噪聲防控能力,改善城市聲環境質量,探索新時期城市噪聲治理的新機制、新路徑、新手段,爲全國提供了城市噪聲綜合治理典型示範案例。

  爲推動解決“家門口”的噪聲污染問題,共同維護居住小區生活環境和諧安甯,不斷提升群衆生态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态環境部還推動打造了一批“消除雜音、睡得安心”的甯靜小區,保障人人安睡有“質”。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完成甯靜小區2132個。

  以試點帶動全國,生态環境部推動開展噪聲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劃定。2024年共計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各地實際,明确劃分範圍,确定劃分原則,制定劃分方法,劃定噪聲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總面積超過860平方公裏。

  此外,生态環境部繼續推動城市噪聲地圖應用試點,全面開展了噪聲監測設備硬件部署與軟件平台開發。截至目前,試點城市共安裝噪聲監測設備300餘套,部分試點城市已完成基礎系統試運行,各試點城市積極挖掘特色應用場景,探索信息發布方式,爲城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智慧化和精準化發展提供實踐經驗。

  (張維)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