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花、李香林、張孝、姚二女、張曉霞、老劉……這些名字或許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對山西省朔州市的許多家庭來說,他們卻是家庭幸福的守護者。讓家庭怨氣有地方“撒氣”,婚戀糾紛有地方“緩衝”,正是他們工作的意義。這個春節,記者走到他們身邊,瞭解這些用溫情解開家庭“千千結”的“和事佬”。
在朔州市岱嶽鎮光明社區的“姚二女”調解室,有“娘家人”之稱的調解員姚二女,正為一名眼淚撲簌簌落下的女子遞上紙巾,隨後耐心加以開導;在朔州市朔城區的“春花調解室”,山西省一級調解員張春花看著一起因彩禮退賠引發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心平氣和地拿著調解書離開,長出一口氣後開始整理近期的調解筆記……儘管是寒冬臘月,但記者在多個調解室感到一股暖意撲面而來,這是朔州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的縮影。
圖為“曉霞調解室”調解員(右一)入戶調解一起婚姻家庭矛盾。 朔州市委政法委供圖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傳統婚姻觀念的改變,因婚姻引發的家庭矛盾糾紛大幅增加。為切實從源頭化解矛盾,朔州市委政法委出臺《關於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十二項機制》,把家庭作為最小治理單元,將自治、法治、德治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從根上發力夯實平安建設基石。
張春花在矛盾糾紛調解戰線上奮戰了20多年,“春花調解室”從最初的“單槍匹馬”發展到如今擁有三個調解室,已然成為一塊金字招牌。
“家庭本是纏繞緊密的‘線團’,一旦產生矛盾,就成了‘一團亂麻’。化解矛盾,關鍵在‘情’。”張春花總結的“起承轉合”四步調解法,以溝通為基礎,消除誤會、普及法律,以親情為突破口,成功調解數百起家庭糾紛。
張春花向記者講述了近期一起令她印象深刻的調解案例。一位女士因交通事故去世後,其父母與女婿因賠償款和遺產分割產生矛盾。張春花沒有急於調解,而是先“背對背”瞭解情況。溝通中,她看到年邁父母的悲傷、喪妻女婿的無奈以及孩子的無助。張春花和團隊站在雙方立場上反復考量,把消除誤會作為首要任務,盡全力維繫這份受傷的親情。她以親情為紐帶,耐心勸解。最終,雙方達成協議,並表示會把這份親情延續下去。
張春花和團隊注重調解後的追蹤回訪,“要做好追蹤回訪,確保‘調一起結一起’,不留後遺症、不做返工活。”她說。
這種“不留後遺症”的態度,在距離朔城區1小時車程的懷仁市同仁社區,也得到一對金婚夫妻——李香林和張孝的踐行。
“和解協議落實了嗎?吵過架沒有?現在‘小光景’過得好嗎?”這是老兩口回訪時的“口頭禪”。趕在年前的最後幾天,他們回訪了2024年底調解成功的兩對夫妻,以確保矛盾沒有反復。
這對老共產黨員,退休後積極投身社區矛調工作,把法治正能量源源不斷地傳遞到社區的家庭生活中。自2023年3月以來,老兩口累計化解86對夫妻的婚姻家庭矛盾。
這樣的調解能手和工作室在朔州還有很多,如老劉調解室、林三調解室、王一飛調解室、李振華調解室、夫妻網格調解室等。
採訪中,記者多次聽到調解員提及“情、理、法”互動理念,這背後是近年來,朔州市全面總結梳理,明確婚姻家庭中法律關係,以法律關係的確定性增進家庭穩定性、促進社會和諧性的多方聯動。據悉,朔州多地設置調解人才庫,其中包括專業律師、心理諮詢師等,依託各級平臺等多方力量,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婚姻家庭矛盾分類化解。
當被問及參與調解工作的心得時,應縣鎮子梁中心派出所“曉霞調解室”民警張曉霞說,當事人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那就是,“如果沒有你們的幫助,這個家就散了!”這是南馬莊村一對陷入困境的夫妻重歸於好後對她的感謝,也是對她工作的肯定。
用家庭“小安”促進社會“大安”,是無數調解員共同的初心和堅守。(王孌 白楚玄 王澤宇)
記者手記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走進一間間調解室,記者深刻感受到調解工作的重要性和意義。調解員用溫情化解矛盾,讓愛回歸家庭。他們不僅是“和事佬”,更是“娘家人”,用智慧和愛心詮釋著“愛”的回歸。這一幕幕,展現了調解工作的魅力和力量,也讓記者看到,基層工作者為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迸發的創新火花和有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