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河南漯河2025年1月26日電【記者 劉金有 張佰慶 通訊員 趙群波】地處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巨陵鎮的豢龍村,因劉累在此養龍而得名,是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故有“華夏先驅”、“禦龍聖地”的美譽。也是“劉姓始祖”及海內外劉姓尋根謁祖的聖地。
歷史上正式見載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劉累。自古以來,流傳著他的許多神秘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於《竹書紀年》《新磨書》《左傳》《史記》和大量的劉氏族譜中。
據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他出生的劉氏族,是原始時期一支崇拜劉斧、善於使用斧鉞的部族。斧鉞是當時人類征服大自然的主要工具,面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於那些巨大的生禽猛獸。當時的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又以龍是最神密莫測、最難征服的動物,也是動物界的代表,又尊為動物之神。
龍不是一般人能征服的動物,除了作為上天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備非凡本領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能有征服龍的專門本領。劉氏族也非常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手掌中的神奇紋絡便是“劉累”二字,劉氏族的先人認為,這既是上天的瑞兆,又是神的暗示,以後劉累定能練就一身伏虎降龍的本事。
原來,古老的劉“劉”字酷似一柄巨斧,引申為征服或者砍殺之意;而累字本意是一種繩索,引申為拘禁或捆綁的意思。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劉累一只手執劉,另一只手執繩,要去征服龍的意思。也是卯在金上刀在旁,系在田下汗水淌即“劉累”兩個字的謎底。
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繼位時,有兩條龍犯了天規,欲將降下凡間修練。降龍那天,頓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霹雷閃電。一陣暴雨過後,在一個村落的河中,從天空降下兩條龍,許多人前來觀看並上報朝廷。夏王孔甲聞聽此事,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問臣下誰能養龍?一位大臣回稟:聽說陶唐氏的後裔劉累會養龍,孔甲就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劉累。
劉累領旨後,便帶領家眷和隨從,趕往降龍那個地方。在一條河裏,果然有兩條巨龍,身長數丈,粗如水桶,頭長兩角,鬍鬚三尺,身披鱗甲,兩只眼睛好像一對燈籠。細心觀看,正好一雌一雄,劉累見狀,非常高興。從此,他就住在這個村子,精心飼養、耐心馴服兩條龍。每當這兩條龍高興嬉戲、鬥鬧吼叫之時,便狂風四起,騰雲駕霧,盤旋天空,如同跳舞,給前來觀看君主和百姓帶來了陣陣驚歎和歡樂的笑聲。
為了讓劉累一心一意精心養龍馴龍,夏王孔甲給劉累家庭賜以“禦龍氏”的稱號,並贈良田數頃,讓他建造家園和耕種。一天,劉累帶著隨從給龍供水時,發現雌龍不明病因而死,雄龍哀嚎不止,傷心至極。第二天,烏雲密佈,霹靂火閃,狂風大作,大雨傾盆,雄龍騰空而起,天空消失。
眼看著一條龍突然死亡,另一條龍瞬間升天,劉累極度悲傷,萬般無奈,只有暫時隱瞞。悲痛之中,劉累便從亡龍身上取下鮮肉,製成美味佳餚,獻給夏王孔甲品嘗。孔甲食後,覺得此肉奇香無比,又派人再取,劉累拿不出,懼怕事情傳出,降罪於身,就帶領家眷和隨從,逃到魯山縣境,在昭平臺區域隱姓埋名,以墾荒、漁獵為業,就地繁衍生息。
幾年後,夏王孔甲不再追究此事,劉累也常思養龍故地,不斷想念平時與淳樸善良的村民結下的深情厚誼,就帶著家眷返回穎川,在當年養龍地附近,也就是現在的紡車劉村居住。不久,劉累患病離世,享年八十有二。劉氏後人為了紀念劉累先賢,就把他的靈柩埋在了養龍河東岸,並堆起了一座高大的墓塚,以便後人的敬仰和觀瞻。
夏王孔甲得知劉累已死,且昔日養龍馴龍也盡責盡職,念他養龍馴龍有功,就封其為“禦龍神”,享受民間香火,並把降龍的那條河流禦封為“龍蕩溝”,把此村欽封為“豢龍村”。從那時起,豢龍村的村名就一代一代地延續了下來。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和酈道元的《水經注》及《中國通史全編》等書刊、史料,都記載有劉累在豢龍村養龍、馴龍的故事。
《臨潁縣誌》和當地民間傳說,在臨潁東北角,距縣城7.5公里,即為劉累養龍地。劉累墓位於降龍河東岸,原墓地面積3畝有餘,墓前大院為饗堂,地基保存完好,墓道長10米,高3丈有餘。1958年,挖河毀壞墓道約6米,丟失、豢龍村原來是個土寨,寨內路北有劉累廟,原占地面積損壞墓內文物器皿數十件。
豢龍村原來是個土寨,寨內路北有劉累廟,原占地面積5畝,古柏蒼松30多株。大殿三間,內有劉累金身塑像一尊。梁上彩繪神龍兩條,一條青綠,一條火紅,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大殿前立有民國三年修廟石碑一統;寨牆的東門和西門,有明、清兩朝修築的門樓和瞭望亭。戰亂年代,村民為防禦外敵和土匪,又加固城牆,修建炮樓,深挖河道,建造四門吊橋,故名豢龍城,現有清鹹豐九年“豢龍城”石碑為憑。
民國三年,臨潁縣令到豢龍城視察,祭拜劉累廟時,看到院內雜草叢生,廟宇破敗不堪,搖搖欲垮,便當即撥款,並責令地保發動民眾,捐款捐物,運瓦搬磚,翻修重建。木 工、鍛工和彩繪工等一眾能工巧匠,齊心協力,互相配合,雕刻門楣,再塑金身,刻龍畫鳳。很快,煥然一新的劉累廟便跋地而起,重新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經劉氏後裔與縣令協商,將劉累廟改為劉公祠。
一百多年來,風雨滄桑的劉公祠又幾經劫難,已處於破舊垮塌的危險。2021年7月,一場狂風暴雨,造成廟宇坍塌,以前的建築名勝,瞬間成為廢墟。為了保護名勝古跡,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臨穎縣文化局等部門和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動員群眾集資捐款,廣大村民一呼百應,購買砂石、水泥,積極開展擴修重建。
經過一年多的積極努力,莊嚴輝煌的劉公祠竣工建成,以嶄新的面貌和慈善的容顔展現在世人面前。河南魯山和安徽鳳陽等地的劉氏後裔,聞訊後紛紛趕來,尋根祭祖,拜謁先賢。 新建成的劉公祠,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旅遊觀光,海內外劉氏後裔也紛紛到此祭拜祖先。
豢龍村區域面積11.5平方公里,耕地2644畝,1890口人,11個生產組。村莊聚落呈方圓形,寨牆已拆除,東西南北四個寨門均已不在,圍村寨河尚存。村內一條南北大道,縱穿東西街三條。勤勞善良的豢龍村人奮力拼搏,用聰明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開拓出了肥田沃土,走出了一條富裕、文明的幸福之路。
全村幹部、群眾為了儘快脫貧致富,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持以土地為載體,以科技興農為先導,人人晚睡早起,個個流汗出力,苦幹加巧幹,大刀闊斧地對老模式種植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先後從外地引進大蒜、洋蔥、西瓜、甜瓜、冬瓜、辣椒等優質菜蔬品種,根據生物週期,因地制宜,互不影響,全部實行了區域化種植,糧、菜間作,套種面積已達1300多畝,既節約了土地,又提高了復種指數,畝產效益也比單一種植翻了3倍。
隨著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豢龍村群眾的種植積極性更加高漲,跨村跨鎮租賃土地進行糧、菜間作套種的村民越來越多,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專業村。由於他們生產的蔬菜品種多、品質好、產量高、數量大、無農藥殘留,屬於標準純正的綠色有機蔬菜,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前來購買,形成了生產銷售一條龍的模式。收購旺季,每天的經銷量都在百噸以上。
選對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群眾。近年來,豢龍村的人均收入和社會存款年年增長,在全鎮名列前茅。先後被漯河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科技示範村”、“生態示範村”、“高效農業發展專業村”和“人居環境先進示範村”。該村黨支部也被漯河市委評定為市級“優秀黨支部”。
如今的豢龍村,幹群團結,政通人和,民風淳樸。他們幹出了特色,幹出了成績,幹出了名氣,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優質白瓜個個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村內樓房林立,道路寬廣,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村委會、學校、超市、診所、理髮店、修理部、收購站等部門蓬勃發展,興旺發達。每年的二月初二劉累養龍文化節;三月二十的老古刹大會,附近的村民爭相來到劉公祠門前,舞龍舞獅,唱歌唱戲,還有嗩呐和雜技等多種多樣的表演,熱鬧非凡。同時,這裏還是蔬菜購銷的貿易中心,也帶動了十裏八村的經濟快速發展。呈現出了一派生機盎然的繁榮景象。這正是:
風雨滄桑四千載,幾多盛世幾多衰?
劉累養龍古跡在,文人墨客抒情懷。
尋根祭祖人如潮,華夏劉姓遍中外。
振國興邦爭朝夕,再為神州添新彩
本文照片由劉玉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