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持續走熱 吸引力如何持續?  


從北京地鐵、成都街頭到杭州湖邊,近期,國內一些旅遊城市內,來參觀遊覽、品嘗美食、與熊貓合影、體驗廣場舞的外國友人日益增多。  

 

社交媒體上,“China Travel”(“中國遊”)標籤也成為眾多博主的“流量密碼”,不少人分享旅遊體驗,成為中國旅遊的“最強嘴替”。  

 

“中國遊”持續走熱  

 

“沿著河邊走,我發現這裏超級乾淨,有很多人在公園裏運動,滿滿的鬆弛感……”在城牆上遠眺鐘樓,在城牆腳下沿護城河散步,來自英國的克裏斯一家五口在西安玩了一周,把旅遊經歷拍成視頻與海外觀眾分享,收穫大量關注點贊。  

 

像克裏斯這樣選擇來中國旅行的外國遊客越來越多。  

 

國家移民管理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占比52%;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國人來華熱度將持續升溫。  

 

攜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入境遊訂單同比增長超1.6倍。“與2019年相比,入境中國前20大客源國幾乎沒有變化,但國際航班恢復率較高或者享受免簽政策的國家,訂單增速更高,排位上升比較明顯。”攜程研究院行業分析師王亞磊說。  

 

攜程日前發佈的《2024暑期旅遊市場預測報告》顯示,暑期入境旅遊訂單同比增長1倍,上海、北京、廣州、成都等是入境遊熱門城市。  

  在廣西龍勝黃洛瑤寨,外國遊客與村民演員在紅瑤民俗文化表演中互動(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記者採訪發現,外國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有不同偏好:北上廣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一線城市,往往是外國人遊中國的“新手村”;成都、張家界、新疆、重慶等地則成為“二刷”“三刷”中國的進階選項。  

 

中國旅遊研究院入境遊客滿意度專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將“體驗中國文化”作為來華旅行的主要目的。  

 

美國人布萊恩·林登在中國生活了20年,他在雲南經營的酒店與美國多所學校合作開展研學活動。“旅遊不僅是遊山玩水,也是不同國家人們交流交往、增進瞭解的重要管道。”布萊恩·林登說,美國學生來到中國後,往往會被中華文化深深吸引,並對中國人的熱情好客印象深刻。  

 

義大利旅行商恩裏科·拉德裏紮尼從事旅遊行業已有40餘年,他告訴記者,義大利遊客喜歡花時間參觀古遺址與博物館,體驗中國的民俗風情,“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照片,還有朋友”。  

 

廣州廣之旅國際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入境遊業務負責人方方介紹,一些來自歐美的學生團對華為、比亞迪等中國企業,以及無人汽車、無人機等行業很感興趣,想要深入瞭解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遊”走熱的背後  

 

外國人“中國遊”高漲的熱情背後,離不開中國免簽“朋友圈”的一次次擴容——  

 

2023年12月1日起,對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  

 

2024年3月14日起,將免簽政策實施範圍擴大至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持普通護照人員;  

 

2024年7月1日起,對新西蘭、澳大利亞、波蘭3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  

 

此外,位於18個省區市的38個對外開放口岸目前對54個國家人員實施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7月4日下午,波蘭籍旅客斯維塔瓦從杭州過境轉機前往新西蘭。他說,得知有免簽政策就開始計畫來中國旅遊了,“辦手續花時間又花錢,免簽政策讓我們不再受各種手續之累,好極了!現在只要一張機票,就能來體驗不同的自然、文化和生活。”  

 

 7月10日,國外旅客在北京首都機場邊防檢查站辦理手續。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提升支付便利性,優化景區預約購票程式,提供多語種文旅服務……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先後出臺多項舉措,推動外國遊客入境遊便利化。  

 

德國遊客肯高飛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去年來中國時,他找朋友幫忙才能進行電子支付。這次到廣州後發現,用銀行卡綁定手機支付軟體,就能順利訂火車票、在地鐵刷碼進站。“太方便了!”他在自己拍攝的旅行視頻中興奮地說。  

 

還有城市拿出吸引遊客駐足遊覽的“獨門秘笈”。  

 

今年6月底起,廣州向國際中轉旅客提供免費一日遊服務專案,包括免費旅遊巴士、英文導遊、景點參觀、點心午餐等。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國際中轉旅客在有限時間內增加對廣州的瞭解,也讓旅客們實地感受廣州人的熱情好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劉曉明說。  

 

英國溫迪吳旅遊公司英語領隊孫濤說,近年來,公司在安排入境遊行程時特別注意讓遊客多方面領略中國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發展,比如今年推出的“坐高鐵遊中國”就是希望外國遊客能領略“中國速度”和沿路風景。  

 

如何持續提升吸引力?  

 

近年來,中國移動支付發展迅速。如何在中國“無障礙”消費,卻成為許多習慣使用現金、信用卡的外國遊客的一大難題。  

 

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石澤毅表示,目前,許多飯店都已經重新升級改造了POS機,多地的機場、景點、購物場所也都佈設了外卡POS機,方便外國遊客支付。  

 

  5月22日,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十裏畫廊景區,韓國遊客在“三姐妹峰”前拍照留影。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還有自由行遊客和旅行社工作人員反映,景區門票預約對外國遊客不太友好。“必須在出行前7天預訂,我們事先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只能在外面繞著走走。”一名未能預約門票的外國遊客在景區外告訴記者。  

 

對此,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副司長吳科鋒表示,大部分景區目前都保留了人工售票窗口,為入境遊客提供線下購票服務;重點旅遊景區線上預約程式提供英文介面、將外國護照等納入認可使用的身份證件範圍等舉措正逐步推進。  

 

隨著外國遊客日漸增多,部分酒店、景區外語人才尤其是小語種人才不足。對此,一些旅行社正在加大外語導遊招募、培訓力度;不少景區進一步完善多語種標識及導覽設施,不斷提高工作人員外語服務水準。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  

 

西北大學旅遊管理系教授梁學成認為,入境遊已進入“分眾化”時代,未來,更具個性化、差異化的旅遊線路和行銷思路將更受歡迎。  

 

奧地利旅行商沃爾特勞德·伊莉莎白建議,可以把絲綢之路的歷史融入旅遊產品中,增強與歐洲遊客的貼近性。“慢旅遊”、自行車旅遊等方式也備受歐洲遊客青睞,可開發更多相關資源。    

 

“沒有什麼比旅遊更能讓各國人民直觀感受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傅瀚霄表示,將通過發展沉浸式文旅體驗、旅遊演藝、冰雪旅遊、夜間文旅、避寒避暑、城市漫步等旅遊新業態,用優質的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讓外國遊客在旅遊過程中飽覽中國的錦繡山河和燦爛文明。(楊湛菲、鄧瑞璿、蔡馨逸、張瑜、張璿、徐壯)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