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大林)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日前舉行平常會議,邀請司警代表列席介紹防詐騙宣傳工作。副召集人李仲言會後引述當局數據稱,今年涉電信網絡詐騙開立案卷共436宗,較去年同期增加約2.8倍,損失金額近1億元。多名社諮委員在議程前發言時關注近年電話詐騙和網絡詐騙犯罪頻升,建議可從多方面著手,如鼓勵互聯網舉報,協同社區建立防騙反詐機制等,積極舉辦各類防騙反詐活動等,提升市民警覺性,共建防騙社會。
會議假沙梨頭街市市政綜合大樓9樓禮堂舉行,李仲言建議透過社區聯絡機制宣傳防詐騙信息。隨著犯罪方式越趨隱蔽及網絡智能化,未來社區警務工作將會更嚴峻,各類假消息、假新聞層出不窮,真假難辨,令市民容易產生偏向及誤解,甚至被詐騙。警方以及社區警務主任有責任及有必要,盡快分辨出假信息來源,快速反應,及時澄清謠言和假消息,減少事件對市民及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善用新科技、新媒體、新途徑,使社區警務機制更具策略、智慧,共同構建更良好警民關係,致力達到協同效應,讓市民更加認同、信任及支持警方工作;同時提升市民對守法、防罪、滅罪、國安、反恐等各方面意識,共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建設更安全的社區。
委員林焯佳指出,全球詐騙罪案增幅明顯,冀政府多關注發展態勢,亦認為當局關鍵的工作還需提高市民的警覺性,並呼籲街坊發揮睦鄰互助精神,家庭之間亦須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達到互相提醒的作用。其次,結合警方的各類資訊,聯合社團開展更廣泛的宣傳活動,更全面地達到預防詐騙效果。隨著經濟快速復甦,「演唱會經濟」衍生的「黃牛黨」和演唱會門票詐騙案不時發生,居民亦頻頻收到各種「假鏈結」,建議政府持續留意有關現象,嚴加打擊,並呼籲任何人士不要循非正式渠道購票或繳費。
副召集人胡杏珊引述司警數據表示,今年首兩個月,電話和網絡詐騙案急增,錄得電話詐騙案約39宗,較去年同期增加3至4倍。損失逾1千萬元,當中有17名受害人為大學生,亦有不少長者受騙。她建議教育市民有關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包括分辨不實信息、批判性思維和適當使用網絡的技能。推廣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市民對網詐和電騙的認識及警覺性教育,教導市民如何識別和應對網絡釣魚及其他網絡威脅。鼓勵市民積極舉報不當內容及其他違法活動。與電訊公司合作,加強對詐騙電話的篩選,過濾已知的詐騙電話號碼或自定義的黑名單號碼,以減少詐騙電話騷擾。繼續優化網絡安全措施、強化身份驗證、檢測和擊退詐騙行為等。
委員裴承賢建議建立與防騙反詐相關的先鋒隊伍或志願者團隊,加強各類應對詐騙方式的宣傳推廣,協同市民共同打擊防騙反詐的犯罪行為;研究開設舉報電子反詐網絡或資訊平台,以特定活動或定期抽獎方式,鼓勵市民進行舉報,加強官民合作,共建反詐網絡;參照其他紀律部隊,與社團合作設立民間的防騙反詐安全主任及聯絡點,增加市民可接觸的渠道和相關人員;加強與網絡供應商及金融機構合作,優化及完善網絡安全的法律及科技應對手段;與不同教育階段及成人教育機構,共同設立網絡與信息安全相關的通識及專業課程,推動市民全面認識及預防各項網絡犯罪行為,避免被騙或誤墮法網。
委員梁偉基認為可參考內地電信供應商做法,建議當局加強與本澳電信業界合作,投入資源,對大量發送短信、高頻呼叫電話進行識別及建立資料庫,對該訊息及呼叫電話進行攔截性阻斷或警告式標記提醒。加強宣傳及擴大範圍,持續向社團、長者機構、學校等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推出短片、圖文包、宣傳單張等教育宣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