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大林)随着社會和通訊科技急速發展,近年電訊詐騙等非接觸式犯罪持續增加,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警方接報的相關犯罪呈井噴式增長态勢。保安當局認爲,部份公衆防騙意識薄弱是詐騙案高發主因之一,加上大衆生活、社交、學習、工作高度依賴互聯網,更爲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機。
立法議員、婦聯副理事長黃潔貞表示,當局除透過不同渠道宣傳外,早于2017年開始構建「反詐騙聯動機制」,其後又與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執法機關合作,推出詐騙賬戶預警等,的确阻止了部分騙款損失。但騙徒的作案手法層出不窮,加上疫情期間居民生活習慣改變,在線的交友、交易活動增加,她認爲防騙工作等同于與時間競賽。
她早前就曾在質詢中表示,希望當局将「國家反詐中心」應用程序引入澳門。此外,針對大學生受騙情況增加,她認爲可以考慮透過婦女防罪之友、大廈防罪之友、滅罪小先鋒、守正之星、民防志願者等,将防騙宣傳随小區警務工作帶入小區更深層面。
街坊總會副理事長陳家良認爲需要宏觀地看待本澳電訊詐騙案件的變化。近年全球詐騙罪案增幅明顯,政府可以做的工作雖然多但亦有限,最終關鍵還需依靠市民對罪案的警覺性。
他呼籲街坊發揮睦鄰互助精神,家庭之間亦須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達到互相提醒的作用;結合警方的各類信息,方能更全面地達到預防詐騙的效果。
他續稱,随着經濟快速複蘇,「演唱會經濟」引申的「黃牛黨」和演唱會門票詐騙案亦不時發生,除嚴重阻礙相關經濟良性發展外,亦會嚴重打擊本澳的旅遊城市形象。他因此呼籲政府持續留意有關現象,嚴加打擊,并呼籲任何人士循非正式渠道購票時須多加留意,以防受騙蒙受損失。
民建聯副理事長、北區社咨會委員許治炜建議當局建立「詐騙案件網上數據庫」,構建「全城一張網」實現政府市民情報共享,并針對高校學生開展「理論+實踐」的宣傳手法,增強學生的自我防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