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美關係的“力量源泉”湧動不息

在中国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举行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诞辰140周年纪念活动上,嘉宾参观史迪威将军生平图片展(2023年8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兩度復信美國友好人士,指出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力量源泉”的比喻深刻地指出人文交流在兩國交往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中美雖相距遙遠,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200多年前,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跨洋過海首航中國。80多年前,中美並肩抗擊日本法西斯,習近平主席近日復信提到的史迪威將軍就曾同中國人民共同抗戰,為中美人民友好作出積極貢獻。50多年前,中美運動員用“乒乓外交”不僅拉近兩國人民間距離,而且拉開中美關係改善和發展的歷史序幕。

 

此後數十年間,中美關係雖經風雨,但人文交流從未停止。歷史已經表明,中美關係的大門一旦開啟,民間的往來便勢不可擋,從涓涓細流發展成澎湃江河,主體更加多元,不斷向縱深拓展。高等院校、企業組織、民間團體、智庫機構等紛紛參與到人文交流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期致信習近平主席的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就曾組織美國青少年訪問中國、推進兩國乒乓運動交流、幫助汶川地震災區青少年到訪華盛頓州等,致力於推動兩國民間,特別是青少年之間往來。建交40多年來,兩國地方交流和友好城市建設越來越熱絡:友好省州和友城已覆蓋美國90%以上州市,中美友城大會等機制富有成效並促成雙方眾多合作專案。兩國人文交流的領域、層次與規模也在持續擴大,教育、文化、體育、科技、青年、婦女等各方面交往點面結合、亮點紛呈。例如,天津音樂學院和美國茱莉亞學院開展高水準藝術類合作辦學,加強藝術教育合作,為促進中美人文交流增添新平臺。

 

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政治家、外交官的付出,也需要廣大民眾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與共同努力。多年來,中美人文交流為促進中美關係發展發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成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人文交流拉近了兩國人民的心靈距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加深了兩國人民對於彼此的理解和認同,豐富中美關係內涵,為中美關係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尊重、理解和包容是人文交流的基本原則,也是體現中美人文交流發展歷程的關鍵字。中美兩國雖然文化不同、制度各異,但只要彼此敞開心扉、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就可以跨越鴻溝,讓兩國關係的道路越走越寬。

 

深化中美人文交流不僅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務實行動,也是富有遠見的民心工程。今年6月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賀信時強調,“希望大家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中美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近日給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和各界友好人士復信時指出,“中美關係的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習近平主席以真誠與真情親自推動中美民間友好往來,勉勵更多老朋友、新朋友為中美關係進步發聲出力。史迪威將軍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在致信中向習近平主席長期支持美中人文交流致敬,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不忘老朋友。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說,他高度認同習近平主席致力於促進中美人文交流的努力,認為“人文交流是促進國家間相互理解與合作的有力工具”。

 

去年11月舉行的巴厘島會晤中,中美兩國元首達成共識,“同意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勵擴大兩國各領域人員交往”。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落實好中美元首共識,順應兩國人民加強交流合作的願望,以長遠眼光積極推動雙方人文交流,將中美關係的民意基礎夯得更實,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更強大的穩定力量。

(高文成)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