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玄武湖的无障碍花园内,由盲人、聋哑人等组成的跑团在志愿者陪跑员的带领下跑步锻炼。(唐玉佳摄)
“今年以來,明顯感受到身邊的無障礙小細節更多了。經常路過的高架橋增加了無障礙電梯,路面原來有5釐米左右高差的地方改成了坡道,很暖心。”因幼時摔倒導致左側手腳行動不便的上海市民朱蘊青說。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9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無障礙環境建設制定專門性法律。當前各地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如何?下一步將如何加強這項工作?記者在北京、上海、江蘇、天津等地進行了實地探訪。
人性化服務:“有愛”的“無礙”
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听力无障碍服务台前,手语视频翻译设备屏幕中的专业手语老师可以提供手语翻译服务。新华社记者邰思聪 摄
如何讓殘疾人、老年人更好地參與融入社會生活?到廣場上打打牌、去公園散散心、舒舒服服洗個熱水澡……答案或許就在這一個個“有愛”的人性化服務中。
中心花園3個臺階入口改緩坡,花磚改為透水磚……今年以來,上海靜安臨汾路街道場中路1011弄居民區有了些“微變化”。
“這樣的改造提升,不僅提高生活便利度,還提升我們參與社會活動的信心。”68歲的居民蔡老伯出行依靠電動輪椅,以往每月到社區老年活動室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時,面對門口的三級臺階需要年輕人幫忙搬抬,總覺得不好意思,現在一個人出行更加輕鬆。
“歡迎來到玄武湖無障礙花園,前方為尋味園……”這是今年5月底江蘇南京對外開放的首個無障礙花園,建在玄武湖公園內,設置了多處無障礙遊覽點。其中,尋味園內種植的香水薄荷等植物具有明顯嗅覺特徵,配合感應式語音播報,增強了視障人士逛公園時的體驗感。
在北京西城區德勝街道政務服務中心,記者看到,政務大廳門口改造了出入口坡道、規劃了無障礙機動車停車位;大廳內設置了專用的低位服務台、無障礙衛生間等;還為聽障人士配備了手語視頻翻譯設備,有專業手語老師為聽障人士提供手語翻譯服務。
除了公共場所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一些地方還積極推進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
9月1日,家住江蘇蘇州吳中區長橋街道的高齡老人李老伯家格外熱鬧。原來,經過幾天施工後李老伯家的衛生間煥然一新,街坊鄰居們紛紛來參觀。
“我家就我一人住,以前洗澡都得跨進浴缸洗,很不方便。”李老伯說,社區民政工作人員上門瞭解適老化改造需求後,很快就改好了淋浴房,還加裝了洗浴椅、防滑扶手等。“小小改造解決了困擾我好久的問題!”李老伯高興地說。
能化改造:生活的品質
上海静安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开设“银智老年课堂”。(临汾路街道供图)
智智能設備24小時照看空巢老人和殘疾人身體健康,為智力、精神類殘疾人發放防走失設備……除了人性化服務,一項項智能化技術改造也在提升著殘疾人、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天津東麗區海頌園社區是近年來新建的高層住宅社區。2022年,社區為精神及智力障礙殘疾人配備了智能定位手環。
海頌園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王馨培向記者展示了智能定位手環的“妙用”。“就像專供精神及智力殘疾人使用的‘電話手錶’,在與親屬手機綁定後,能夠顯示殘疾人的具體位置。”王馨培說,手環還設置了5公里範圍內的“電子圍欄”,只要一出這個範圍,親屬的手機就會報警。
深圳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市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將無障礙資訊交流建設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在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智能機器人等若干個成功立項的基礎技術研究專案和技術攻關專案中,通過專案立項和資金資助等方式,支持深圳市無障礙資訊交流建設。
近年來,包括智能手機、互聯網應用在內的數位化服務,為很多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卻給一些殘疾人、老年人帶來了“不會用、不好用”的困擾。
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上海靜安臨汾路375弄居民區近日開設了“銀智老年課堂”,就如何手機打車、網上預約掛號、拍攝視頻等實用生活場景為社區老人設計了專屬課程。
“以前只知道個大概,一直不敢試,這回細節弄清楚了!”課程大受老年居民歡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呂文潔說,相關課程會定期推出,希望幫助越來越多老年朋友樂享智能生活。
全方位關愛:社會的溫度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將帶動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一些地方對於下一步工作已經有了清晰的目標。
天津市殘聯維權部幹部周超介紹,今年年初,天津市殘聯參與修訂《天津市無障礙設計標準》,全面提高無障礙通行設施、無障礙服務設施、無障礙資訊交流設施三類設施的無障礙水準,該標準預計明年上半年發佈實施。
北京市殘聯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聽取吸納更多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意見,統籌好“城”與“郊”、“新”與“舊”、“建”與“治”的關係,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標準規範。
“公共服務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在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要積極聽取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試用意見,確保新建無障礙設施合格、管用、舒適。”深圳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說。
“每個人都會變老,有溫度的無障礙社會對每個人都有益。”上海恒建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潘書鴻說,全社會形成共識來關愛無障礙人士,不僅是硬體設施不斷提升,更應注重軟環境和理念宣導,無障礙環境建設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郭敬丹、何磊靜、梁姊、邰思聰、鄧華寧、李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