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衆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越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驗中醫藥适宜技術。 新華社記者 田曉航 攝
在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二零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館,中醫師董建黨給患者把脈并問診。 (西安市雁塔區衛生健康局供圖)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裏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金曉東爲患者做針刺治療。 新華社記者 田曉航 攝
江蘇省蘇州市同裏鎮衛生院中醫館“同和堂”裏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 新華社記者 田曉航 攝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健康服務中的特色優勢,中醫館的作用不容忽視。
今年以來,國家多項政策文件明确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十部門2022年聯合印發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實現全覆蓋。記者近日在多地采訪發現,基層中醫館正在爲群衆“家門口看中醫”帶來更便捷、更舒心的體驗。
4萬餘家中醫館便利“家門口看中醫”
三伏天裏,位于西安市雁塔區的電子城二零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館一大早便“熱鬧”起來。47歲的中醫師董建黨平均每天要接診70多人:“除了來看慢性病和預防保健的中老年患者,年輕人過來調理身體的也不少。”
2012年成立之時,這家中醫館僅有100多平方米,患者開了方子隻能上别處抓藥。受益于國家政策,2021年,中醫館遷址後規模擴大了10倍,配備了400餘種中藥飲片和熏蒸治療機等40多種中醫治療設備,煎藥室、針灸推拿室、中醫專家診室等一應俱全。
中醫藥服務因其“簡、便、驗、廉”,深受群衆喜愛。爲了方便群衆在“家門口看中醫”,自2012年開始,我國持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經費予以支持。
截至2022年底,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已建成中醫館4萬餘家,超過八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提供6類以上中醫藥技術方法。
中醫藥服務紮根社區,離不開人才支撐。近年來,我國逐步擴大本科層次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招生規模,支持地方開展高職層次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同時,開展中醫館骨幹人才培訓項目,2021年以來已培訓基層中醫館骨幹人員1.6萬餘人,爲基層中醫藥隊伍注入有生力量。
優質中醫藥服務助力“首診在基層”
70多歲的沈奶奶患有關節炎,是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的老患者。
“第一次就診挂好号後,療程中不用再挂号或預約,來了就能看。醫生的技術都不錯,而且對患者很親切。”沈奶奶告訴記者,不像從前一生病就往大醫院跑,現在社區居民有個頭疼腦熱的,更喜歡來這裏的中醫館看病。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群衆青睐中醫館,不僅因爲近便,還在于能享受到和大醫院一樣的優質中醫藥服務。
在電子城二零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館,每周都有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陝西省中醫醫院的多位專家坐診,帶動了診療水平大幅提升。電子城二零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郭王紅介紹,今年上半年站裏的診療量已達1.2萬人次,其中,來中醫館就診的患者占到70%以上。
通過醫聯體、醫共體等形式,上級中醫院與基層中醫館建立協作關系,發揮中醫藥服務特色優勢,讓中醫藥适宜技術在基層大顯身手,惠及更多基層群衆。不僅如此,一些中醫館還開始“向外輻射”。
随着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政策實施,蘇州的中醫館吸引了越來越多上海及浙江的患者。來自上海的陳女士在蘇州市吳江區黎裏中心衛生院中醫館治好了“難纏”的偏頭痛,直呼“驚喜”。
多措并舉推動中醫館“從有到優”
當前,我國已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全覆蓋。爲了讓中醫藥服務“最後一公裏”更加通暢,更好滿足群衆“看上好中醫”的需求,“十四五”時期,我國設定了中醫館建設的更高目标和具體任務,爲基層中醫藥服務“提質增效”。
《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動計劃》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1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完成服務内涵建設。爲此,國家中醫藥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日前印發中醫館服務能力提升建設标準和中醫閣建設标準,從中藥房設置、中醫藥人員配置等方面給出詳細參考,指導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中醫館服務内涵建設和中醫閣建設。
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多措并舉引領基層中醫館從“有”向“優”邁進——
江蘇省将基層中醫館服務能力等級建設評價分爲三級、四級和五級3個标準,打造優質中醫館;四川省采取訂單定向培養、縣招鄉用、鄉招村用等方式,強化基層中醫藥人員空白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人員配備;山東省加強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信息化建設,所有中醫館(國醫堂)全部接入中醫館健康信息平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堅持以人民健康爲中心,順應廣大群衆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的期盼,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優質度。
(田曉航、蔺娟、邱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