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時代考古成就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碼

 2023年4月18日,考古中國·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成果展亮相武漢。


 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2023年3月4日,遊客在位于杭州餘杭的良渚博物院參觀。(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

 

7月11日至12日,全國考古工作會在山東濟南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齊聚一堂,總結七年來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共話如何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透過這些考古成就,我們得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碼”。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認識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離不開考古學。

 

我們引以爲傲的文明長河,發端于何時何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五千多年文明,以及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

 

“考古中國”策劃“夏文化研究”等18個重大項目,到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從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到二裏頭、三星堆等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伴随考古工作和曆史文明研究的逐步深入,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脈絡更加清晰,鋪展開中國早期文明的動人畫卷。

 

邊疆地區考古工作,則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下生動注腳。近年來,新疆、西藏考古以及吉林古城村、雲南河泊所、貴州大松山、青海熱水等地重要考古成果,實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則知之益明。

 

正是通過對珍貴曆史文物的考古發掘與闡釋,我們得以更好了解先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審美取向等,不斷深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識,爲推動文化傳承發展點亮前進之路。

 

當前,随着新一輪技術革命加快推進,從考古發掘到文物保護,從價值闡釋到展示傳播,文物與科技結合越來越緊密,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變得日益明顯。

 

就在兩年前,運用高科技手段開展的三星堆遺址考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彼時,人們看到考古人員在能調節溫度、濕度的考古方艙内,從滿坑的青銅器、玉器、金器、象牙中,逐件提取文物,深感震撼。

 

事實上,科技的力量,早已浸潤到考古工作的諸多方面。先進的技術、新銳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歲月,展現最悠遠的文明。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高校田野考古實習基地、大遺址考古工作站顯著增加,考古方艙、移動實驗室等專有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空間遙感探測、碳十四測年、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技術更加廣泛應用……科技創新成爲引領文物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工作會上,不少專家學者表示,堅定文化自信,需要考古工作者在做好發掘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更好地進行相關知識的闡釋和宣傳普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活”更“火”,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近年來,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系統實施,良渚申遺、三星堆上新等話題頻上熱搜,“考古盲盒”等文創産品供不應求,衆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成爲網紅打卡地……曾經的冷門學科逐漸“熱”了起來。無聲的曆史文化遺存,正以生動鮮活的方式與公衆跨時空對話。

 

與此同時,中國考古也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國考古走出國門,推進聯合考古行動、文物保護項目。亞洲文化遺産保護行動逐步深入,“一帶一路”聯合考古蓬勃開展……中國考古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曆史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正是考古,爲我們尋回那關乎曆史遺産與文明根脈的一塊塊“拼圖”。

 

走過百年曆程,今天,考古愈發吸引社會各界的目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也将繼續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王鵬、施雨岑、楊湛菲)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