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摘登

 

福建“蒲公英”法治品牌開闢普法新路徑

 

福建省司法廳扎實推進新時代全民普法機制改革,創新打造覆蓋全省的“蒲公英”法治品牌,深刻變革和創新普法理念、機制、方式,變“部門性”普法為“眾創性”普法,化“被動接收”普法為“受眾需求”普法,讓“普法對象”成為“普法主體”,充分運用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普法,努力將“法治種子”播撒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福建樣本。

 

截至2023年3月,全省已發展“蒲公英”普法志願者12.1萬餘名,開展法律服務活動19880餘場次,服務對象超3000萬人。該專案獲評2022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事件、福建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專案大賽銀獎。

 

主要做法

 

創新普法理念,打造福建特色法治品牌。首創“福建省‘蒲公英’普法志願者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深入推進“法治+德治+智治”社會治理模式,變“政府主導”普法向“群眾共創”普法延伸,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普法。創設“蒲公英”法治品牌標識Logo,打造“蒲小法”公益動漫形象及微信表情包,統一志願者服裝、制定行動章程,開發一系列“蒲公英”原創法治文化產品。2021年12月4日,舉辦聯盟成立儀式。出版“蒲公英”普法書籍,製作《守護少年的你》等110多部“蒲公英”系列原創普法微視頻,有效打造具有高標識度的福建特色法治品牌。

 

創新普法機制,建立“眾創性”普法新模式。深入開展新時代普法機制改革,打破司法行政部門“單打獨鬥”普法,推進“誰執法誰普法”智慧管理,創新“人人志願參與普法”新模式。“蒲公英”志願普法為全國培育法治人才、推進普法治理工作提供了參考借鑒。福建省委依法治省辦、省司法廳印發《關於開展“蒲公英”普法志願服務的實施意見》,聯盟以隊建制為組織架構,在省司法廳設立總隊,各級各有關部門分別成立志願支隊、大隊、中隊、小隊,動員機關、企業、高校、村(社區)等社會各界人士加入聯盟,積極吸納優秀專業公益團隊。目前,全省已建立110多支專業化、高素質的“蒲公英”志願者隊伍,有效整合社會普法資源,不斷完善普法志願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普法與依法治理新路徑。

 

創新普法方式,啟動“蒲公英+”普法多元模式。建設“蒲公英”公益普法服務平臺,即時發佈普法志願活動,舉辦志願者培訓120多場次,製作“蒲公英”普法志願者服務手冊,規範志願者註冊、登記、培訓管理等,精准對接志願者和群眾需求,相繼培育出“普法+心理關愛”“普法+傳統文化”“普法+數字”等“多位一體”普法新模式,化“被動接收”普法為“受眾需求”普法。聯盟成立以來,省司法廳總隊先後組織志願者參與了“憲法宣傳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等重大法治宣傳活動,組織各地志願者參加“蒲公英在八閩”“民法典進農村·蒲公英在行動”等系列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有效提升群眾法治素養、法治獲得感。聯盟深入開展公益普法活動;2022年5月,組織全省1萬多名“蒲公英”,開展“民法典進農村·蒲公英在行動”志願行動,針對鄰里糾紛、土地爭議等民生熱點問題開展普法宣傳。截至2023年3月,“蒲公英”們參與法律服務30萬件、化解社會矛盾糾紛20.63萬餘件,惠及群眾1213萬餘人次。

 

踐行“法德共治”社會文明新形態。“一朵蒲公英”看起來力量很小,彙聚成“千萬朵蒲公英”就能量無限。聯盟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延伸培育法治人才,助力法治社會建設。各行各業的“蒲公英”們,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文明精神,共同踐行“法德共治”社會文明新形態,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聯盟聚焦法治強省宣傳,推動人人參與法治建設、人人共用法治成果,已成為福建建設法治強省的重要力量和打造東南沿海法治高地的一張亮麗名片。

 

經驗啟示

 

普法工作無窮的力量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拓展“誰執法誰普法”做法,開啟“全民志願普法”模式,充分運用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普法的做法可以在全國推廣使用。

 

推薦單位:福建省司法廳

 

雲南打造“邊疆法治文化長廊”普法品牌

 

近年來,雲南省司法廳圍繞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築牢祖國西南安全屏障,全面加強邊境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打造“邊疆法治文化長廊”,開啟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的“雲南模式”。

 

雲南省司法廳實施“邊疆民族地區法治文化建設扶持行動”,高質量打造“邊疆法治文化長廊”,形成串聯邊境沿線的法治文化陣地群。在此基礎上,將法治文化長廊建設作為提高邊疆幹部群眾法治素養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實體陣地培育、承載、展示、宣傳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優勢,以法律人、以文化人,通過法治宣傳教育營造憲法至上、守法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基礎。

 

主要做法

 

“邊疆法治文化長廊”是以建設覆蓋雲南邊境線的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為基點,在此基礎上再打造110個邊疆鄉鎮(街道)法治文化園地,並逐步向內地延展,連點成線、連線成網、整體覆蓋,形成縣、鄉、村各級法治文化陣地為集成的邊疆基層法治文化陣地群。同時,注重將法治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邊境地域文化相結合,以固態陣地承載動態活動的模式,打造基本滿足群眾法治文化需求的“廊”形法治文化地帶。

 

加強頂層設計,做實佈局謀篇。雲南在全省法治建設“一規劃兩綱要”中對法治文化陣地建設進行了總體安排部署。結合省委、省政府強邊固防工作要求,將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專章寫入省級“八五”普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邊疆地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實施“邊疆民族地區法治文化建設扶持行動”“推進邊疆法治文化長廊建設”。為細化雲南省“八五”普法工作中期目標,雲南省司法廳會同相關部門出臺檔,明確推進“邊疆法治文化長廊”建設的具體實施步驟和主要目標任務。為統一建設標準,制定縣、鄉、村三級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指導標準,劃定了規範清晰、內容完備、流程完善的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最低“基準線”,從而形成了以“八五”普法規劃為綱,三年建設目標為目,全省統一建設標準為托底的“邊疆法治文化長廊”建設制度體系,為“八五”普法期間壓茬推進各級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動”“靜”結合,增強陣地實效。“靜”即在打造“固態陣地”集群的基礎上,拓展現有公園、廣場、綠地等基層公共場所功能,添加和注入法治典故、法治漫畫、法律常識等法治元素,在醒目位置展示各類法治新媒體帳號二維碼、ID號,構建法治元素豐富的街區、法治文化景觀、法治櫥窗等。目前,全省各地共打造法治文化長廊450個、法治文化廣場(公園)400個,村級法治文化設施13490個,打造禁毒、打擊跨境違法犯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各類法治教育基地(中心)580個,命名邊防普法教育實踐示範基地10個,法治文化陣地已成為基層普法的堅實陣地。“動”即以法治文化陣地為依託,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宣傳活動,以動態普法的更強互動性、體驗感提升陣地的服務使用效能。持續開展“法治宣傳邊關行”和“法治宣傳固邊防”系列活動;結合邊境實際與毗鄰國家地區執法司法實際,以法治文化陣地為載體建立健全了“雙邊普法合作模式”,定期聯合毗鄰國家地區執法司法部門開展普法宣傳。培育法治文藝,增強法治文藝在法治宣傳教育中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全省組建5000餘支法治文藝宣傳隊,採取“以歌唱法”“以畫說法”等方式開展“文化進萬家”“文藝匯演進基層”等法治宣傳教育活動。

 

經驗啟示

 

普法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一項長期基礎性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面向群眾、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做到群眾在哪里,法治文化陣地就延伸到哪里。要增強陣地實用功能,提高利用率和群眾參與度。要善於結合邊疆風俗民情、人文環境等因素,不斷滿足邊疆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文化需求,打造“動”“靜”結合的法治文化陣地,讓群眾喜聞樂見、主動參與,有力推進全民普法工作走深走實。

 

(蔡長春 整理)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