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案件52萬餘件
在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2022年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總體情況,發佈2022年中國法院十大知識產權案件和50件典型知識產權案例。
知產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
據通報,全國法院2022年共新收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等各類知識產權案件526165件,審結543379件。
最高法副院長陶凱元介紹,這些案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技術類案件持續上升,中西部等地知識產權保護需求強勁,知識產權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二是互聯網審判機制不斷創新,智慧法院建設深入推進,司法便民利民機制持續健全;三是糾紛實質性化解持續加強,權益保障更加全面,人民群眾司法獲得感日益增強;四是審判重心有序下沉,法院管轄分工更加完善,知識產權案件審判質效穩步提升。
目前,全國具有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管轄權的基層法院已達558家,基層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的重要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
陶凱元介紹,2022年,人民法院堅持以改革思維破解難題,以創新方式保護創新,健全知識產權訴訟制度,深化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改革,全面推進知識產權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
陶凱元表示,2022年,人民法院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聚焦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持續加大對原始創新技術、種業種源等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服務保障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
在推進多元糾紛化解機制建設上,最高法與國家版權局建立版權保護領域“總對總”線上訴調對接機制;地方法院與行政機關開展訴調對接及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全國30個地區實現知識產權調解組織全覆蓋,有效化解知識產權糾紛。
與此同時,最高法持續指導相關法院與行政機關共建跨地域跨部門協作機制,助推區域協同創新。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與天津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河北雄安新區中級人民法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深化知識產權多方面合作;湖南、湖北、江西高院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審判工作協作機制,指導相關中院和有關市場監管部門簽訂跨域知識產權保護協議,探索解決跨區域、規模化、群體性知識產權侵權新問題。
提升反壟斷執法司法合力
據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郃中林介紹,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建庭以來,受理壟斷案件156件。其中,2022年法庭新收壟斷二審案件47件,審結57件,多起案件具有典型意義並產生較大社會影響,而且認定構成壟斷行為的案件明顯增多。
郃中林表示,2022年審結的一些典型案件中,涉及知識產權權利行使的案件、事關百姓民生的案件、涉及行政執法和司法程式銜接與標準統一的案件相對較多。
在“無勵磁開關專利侵權和解協議”橫向壟斷協議案中,法庭明確涉及專利權行使的橫向壟斷協議的分析判斷標準;在涉中超聯賽圖片獨家授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中,法庭明確體育賽事商業權利獨家授權中的反壟斷審查標準。
在幼稚園橫向壟斷協議糾紛案中,針對幼稚教育領域經營者達成價格同盟這類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市場競爭行為,給予積極回應,依法制止排除、限制競爭行為,保證人民群眾能夠獲得市場競爭帶來的利益。
在茂名混凝土企業協同行為橫向壟斷協議行政處罰案中,法庭明確了橫向壟斷協議中“其他協同行為”的認定思路,並合理分配舉證責任,有助於厘清法律規範的具體適用規則,同時對反壟斷罰款基數的“上一年度銷售額”中的“上一年度”作出原則性闡釋,促進行政執法標準與司法標準統一。在通用汽車限定最低轉售價格縱向壟斷協議後繼訴訟案中,法庭明確反壟斷行政處罰後繼民事賠償訴訟案件的舉證責任,切實減輕原告舉證負擔,強化民事司法救濟,彰顯協同保護理念。
郃中林稱:“這些案件體現了對新修改的反壟斷法有關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精神的落實,提升了反壟斷執法司法合力。”
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已於2022年11月面向公眾徵求意見。郃中林告訴記者,出臺新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解釋是最高法在反壟斷司法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安排,各方面都很關注。
“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已於2022年11月面向公眾徵求意見,我們收到了來自政府機關、學界、企業界、行業協會等多方面的回饋意見,我們將充分考慮各方意見建議,也將對近期發佈的有關反壟斷行政規章作深入研究,進一步修改完善後,適時提交最高法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後發布。”郃中林說。
加大懲罰性賠償適用力度
近年來,北京法院知產新類型案件多、案件數量居全國法院前列。
通報會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寇昉介紹了北京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情況。2022年,北京法院審結各類知識產權案件74506件,近五年案件數量年均增長7.43%,北京法院知識產權案件類型全、新類型案件多、案件數量居全國法院前列,全年審結專利案件2656件,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依法審結全國首例藥品專利鏈接案等一批國內外高度關注的案件。圍繞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依法審理涉互聯網直播、短視頻、人工智慧等數字經濟領域案件,準確把握創新與侵權的邊界,依法妥善處理發展和規範的關係,在經濟科技發展新領域及時確立了行為規範和競爭規則。
寇昉表示,為進一步強化保護、提高侵權成本,發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侵害知識產權民事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審理指南》和典型案例,對故意侵害知識產權且情節嚴重的行為,加大懲罰性賠償適用力度,讓侵權人付出沉重代價。依法提高賠償數額,全市法院技術類案件平均判賠數額從2018年的52萬元增加到286萬元。嚴懲侵害知識產權的犯罪行為,審結知識產權刑事案件196件,有效發揮刑罰懲治震懾知識產權犯罪的功能。為進一步降低權利人維權成本,全市法院在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持續深入推進“多元調解+速裁”工作,加強與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專業調解組織的協調配合,創新糾紛解決方式,訴前調解各類知識產權糾紛56803件。持續優化商標快審工作機制,商標駁回復審行政二審案件平均審理週期縮短至35天。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建立速裁工作模式,速裁案件平均審理期限縮短至23天。
此外,持續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創新,健全北京法院知識產權審判體系。寇昉介紹,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成立以來審結各類案件139116件,為探索我國知識產權專門化審判道路發揮了開創性作用。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以來審結網路知識產權案件122941件,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互聯網司法平臺,促進了網路空間治理法治化和網路強國戰略實施。(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