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震區兩男子被埋261小時後獲救 專家:别再強化72小時黃金救援

新華社圖


本報訊 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消息,當地時間2月17日淩晨,地震災區内兩名年齡分别爲26歲和34歲的男子在倒塌建築廢墟中被埋261小時後,被成功救出。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王立祥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這件事情再次爲我們敲響警鍾,别再強化72小時黃金救援。

 

王立祥解釋,此前,根據國内外災難救援的現狀,統計學分析顯示在災難發生後72小時内獲救的受災者人數居多,生存概率高,“黃金救援時限”由此而得名。不過,随着避險知識與技能的普及,人們對災難性事件的預先防範(準備個人應急包等),在災難發生時能夠有效保護自己,諸多案例表明在災難的廢墟中生存的時限被放大延長,超過72小時的“超長救援”時限已成爲可能。比如,在孟加拉國的大樓倒塌事件中,一名受困于橫梁和大柱間的女性,因身邊有食物和水在堅持了16天後被成功營救。

 

  王立祥提到,目前不清楚,這兩位幸存者是通過什麽樣的方式躲過了災難,但懂得在地震中科學地防範與躲避,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并降低傷殘率。“一般來說,應因地制宜把握‘三間’原則:一是室内三角避震空間,比如内牆牆根、牆角、衛生間等開間小的地方;二是戶外平面避震空間,比如應急避難場所、公園、操場等空曠開闊的地方;三是人體屈曲避震空間,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護頭頸、口眼微閉、用鼻呼吸的體位形成的自救空間。”王立祥提示。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