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中國經濟—— 衆多外企眼中“不可替代的大市場”


       百勝中國最新财報中暗藏驚喜:今年第三季度,這家國際餐飲巨頭發現,它的餐廳利潤率爲近年來最高水平。


  渣打銀行用“非常好”來形容其近期的中國業務表現,并認爲這主要歸功于中國堅定的對外開放。


  近日,多家境外媒體認爲,當前全球跨國投資低迷、經濟複蘇乏力,一個以開放之姿擁抱世界的中國,已成爲跨國公司的“避風港灣”和業務增長的重要動力,中國大市場“不可替代”。


  諸多跨國企業全球業務的“發展引擎”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文章稱,百勝中國第三季度淨利潤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06億美元,其餐廳利潤率從上年同期的12.2%躍升至18.8%,創下201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無獨有偶,德國寶馬集團業績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淨利潤31.75億歐元,同比增長22.9%。在新車總銷量同比下降0.9%至587744輛、歐洲市場銷量下降11.1%的情況下,中國市場銷量逆勢增長5.7%。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認爲,中國市場的出色表現是寶馬盈利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百勝中國和寶馬的故事并非個例。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已日漸成爲諸多跨國企業的全球業務發展引擎。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題爲《跨國公司發現很難放棄中國市場》的文章稱,中國日益富裕的14億居民購買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服裝、近三分之一的珠寶和手提包、五分之二的汽車,以及相當大比例的包裝食品、美妝産品、藥品和電子産品等。擁有龐大制造業的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機床和化學産品市場,也是建築設備的最大買家。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包括蘋果、寶馬、英特爾、西門子、特斯拉和沃爾瑪在内的13家跨國企業在華營收超過100億美元。在已公布銷售數據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企業中,排名前200的公司去年在中國銷售總額較五年前增長近70%。


  中國市場并不隻屬于大公司,不同領域、規模、發展階段的企業都能從中國的發展中挖掘出豐富商機。


  澳大利亞新聞網援引一家研究機構的報告指出,盡管存在挑戰,但澳大利亞中小企業向中國銷售商品的機會不容忽視。報告稱,“中國是世界最大、最具活力的消費市場。它在物流和電子商務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且未來發展隻會越來越快。到2030年,中國預計将有約4億中等偏上以及高收入家庭尋求優質産品和服務。”


  彭博社報道還指出,從購買優質龍蝦的食客到慷慨的遊客以及留學生,澳大利亞已經認識到中國消費者的重要性。經營着一家葡萄酒企業的米切爾·泰勒表示,像中國這樣規模的市場無法取代。


  “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機遇”


  近期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宣布,亞馬遜海外購首個前置保稅倉将于2023年落戶甯波,以便更好地服務中國消費者對于進口産品的消費需求。

  海關數據顯示,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過去五年增長近10倍,2021年規模達到1.92萬億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長18.6%。


  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力佐證。得益于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外資企業正分享更多的中國發展新機遇。


  2018年,中國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随後,特斯拉成爲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整車制造企業。而得益于金融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放開,瑞信近期已達成協議收購其在中國證券合資企業的全部股份。


  據彭博社報道,渣打銀行首席執行官溫拓思日前指出,該行近期同比30%的業績增長,也主要是因爲中國在持續不斷地對外開放。


  彭博社援引國際金融協會主席、瑞銀集團前董事長、德國前央行行長阿克塞爾·韋伯的話說,中國經濟對西方企業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機遇。他說,如今出現的逆全球化趨勢,即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鈎”,将極大阻礙世界經濟增長,尤其是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


  韋伯說:“沒有中國,全球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


  路透社報道指出,梅賽德斯-奔馳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公開反對疏遠中國,并稱那些“想放棄中國”的想法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看到了強勁增長前景”


  多家外媒報道稱,衆多跨國公司看好中國經濟并加大在華投資。


  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道,多家國際金融機構負責人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表示看好中國增長前景。


  彙豐集團行政總裁諾埃爾·奎因(祈耀年)稱,新冠肺炎疫情會過去,最終中國經濟将強勁反彈,“我們很有耐心,将繼續在中國投資。我們看到了強勁的增長前景,因爲在未來十年這裏的消費市場會變得更強勁。”


  奎因表示,彙豐銀行将繼續在中國、新加坡和印度投資财富管理業務,并希望中短期内在粵港澳大灣區招募約3000名财富管理人員。據路透社日前報道,盡管瑞信的轉型策略導緻在其他區域裁員,但瑞信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劉志安表示,瑞信正在推進在中國的拓展,未來五年,中國内地和香港将是該公司在亞洲員工人數增長最爲強勁的地區。


  面對全球經濟萎靡,中國市場的地位更加凸顯,投資者和制造商紛紛“用腳投票”。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随着地區沖突持續和歐洲經濟衰退的迹象不斷增強,歐洲汽車制造商正轉向美國和中國尋找機會。


  波音公司10月份發布的最新商業市場展望報告說,中國未來20年将需要8458架新飛機,還需要價值超過5450億美元的配套商業服務,來支持不斷增長的機群。


  “中國不是風險,而是機遇。”《華爾街日報》援引寶馬首席财務官尼古拉斯·彼得的講話說。       

   (新華)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