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依法護海“招更實” 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萬餘個完成整治1.6萬餘個

 

新年開春以來,“廈門實踐”成為央地眾多媒體傳播的熱詞,可謂全網刷屏、實力出圈。“我們體會,‘廈門實踐’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系統治海護海、推動人海和諧。”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在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說。 

 

據張志鋒介紹,去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深學篤行“廈門實踐”的經驗理念,按照黨中央關於“以更高標準打幾個漂亮的標誌性戰役”的部署要求,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的良好成效。 

 

陸海共治“水更清”。生態環境部堅持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相結合,把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作為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著力推進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水質改善。同時,以海灣為基本單元,在全國其他沿海城市協同推進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治。2023年,全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2.2%,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5.0%,同比增長3.1個百分點,實現自2018年以來的“六連增”。 

 

提質擴面“灣更美”。生態環境部堅持示範引領和梯次推進相結合,遴選出廈門東南部海域等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總結推廣地方典型經驗做法。印發實施《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組織各地進一步擴大建設範圍,推進100多個海灣“一灣一策”建設美麗海灣,突出提質增效與常態監管。2023年,全國283個海灣中有126個海灣水質與前三年均值相比得到改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連續三年保持“不健康”狀態清零。 

 

多措並舉“灘更淨”。生態環境部堅持常態治理和模式創新相結合,在前期組織開展11個重點海灣專項清漂行動的基礎上,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實施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指導地方多措並舉淨灘清漂,建立健全常態化工作體系和制度機制。浙江臺州創建“藍色迴圈”治理新模式,實現海洋塑膠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全程可視化追溯和降碳減汙協同增效,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依法護海“招更實”。生態環境部堅持制度創新和嚴格監管相結合,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正式頒佈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綜合治理,在海洋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監督管理執法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創新制度和務實舉措。依法嚴格監管入海排污口、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活動等,截至目前,全國沿海各省(區、市)已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萬餘個,完成整治1.6萬餘個。 

 

築基提能“勁更足”。生態環境部堅持摸清家底和提升能力相結合,組織開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已經完成全部管轄海域的外業調查任務,11個沿海省(區、市)正在開展更為精細化的海灣生態環境摸底調查。持續推進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深化與中國海油等的應急協作,完成天津、上海等5個海洋環境應急基地揭牌,組織開展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溢油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和應急演練等。 

 

“以一湖照見一城,以一城求索一路。”張志鋒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應用推廣“廈門實踐”等好經驗好做法,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深入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讓“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越建越美,老百姓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強,碧海銀灘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越走越寬、成效更加顯著。 

 

“在‘五一’假期即將來臨之際,我們也歡迎大家把沿海各地的美麗海灣作為與家人朋友一起出遊度假的目的地!”張志鋒說。 (張維)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