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 我國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核心閱讀

 

10年來,我國治水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征程上,水利部門將加快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提出已有10年,在全國水利系統落地生根,演化為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家水安全保障進展成效新聞發佈會,記者從發佈會上瞭解到,10年來,我國治水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表示,新征程上,水利部門將加快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能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落實節水優先方針

 

美麗中國、節水優先。

 


作為2024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重頭戲,3月22日至23日,首屆“節水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將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聯動舉辦相關活動,掀起全民節水宣傳熱潮。

 

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為的是世世代代都能可持續發展,用上用好寶貴的水資源。近年來,我國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

 

“水利部將建立健全節水制度政策作為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之一,扎實推進節水各項工作,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劉偉平說。

 

節水制度政策逐步建立。落實全面節約戰略,推進節約用水條例立法,聯合有關部門印發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和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先後印發加強重點區域節水、非常規水配置利用、節水宣傳教育等政策檔,健全節水標準體系,全方位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重點領域節水取得實效。水利部牽頭20個部門建立了節約用水工作部際協調機制,統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非常規水利用等重點領域節水。

 

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累計建成1763個節水型社會達標縣、145個節水型城市、2.1萬個節水型工業企業。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指標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的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體系。黃河流域、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規模以上工業服務業用水單位實現計畫用水管理全覆蓋。

 

10年來,我國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以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為重點,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國用水總量總體穩定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以有限的水資源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加快國家水網建設

 

3月1日12時,隨著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境內的六五河節制閘開啟加大流量向北供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供水工程2024年度調水正式啟動。自2019年東線一期工程北延應急試通水以來,累計向河北、天津調水5.87億立方米,有效助力了華北地下水壓采綜合治理、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和華北地區河湖生態環境復蘇等專項行動。

 


我國水資源分佈極不均衡,在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方面,水利部規劃計畫司司長張祥偉表示,水利部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加快國家水網建設。

 

我國加快形成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骨幹輸排水通道。記者從水利部南水北調司獲悉,截至3月18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量突破700億立方米(含生態補水超108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76億。

 

積極推進國家水網重大結點工程建設。2022年以來,我國開工了黑龍江林海、重慶向陽、雲南桃源、湖北姚家平、安徽鳳凰山等20項大型水庫,同時,開工建設了江西大坳、廣西大藤峽、安徽懷洪新河等13項大型灌區。

 

統籌推進省市縣級水網建設。張祥偉說,“目前,全國31個省份省級水網建設規劃印發實施,水利部啟動了省、市、縣級水網先導區建設,通過先導區示範帶動作用,推進各層級水網建設,加快構建城鄉一體、互聯互通的國家水網體系。”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我國水利基礎設施網路效益不斷增強,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全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9000億立方米。

 

完善河湖保護機制

 

3月9日下午,一名網紅結束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北苕溪泥灣頭段竹筏上兩個多小時的視頻直播時,獲得數萬人點贊。然而,8年前這裏卻是“河岸雜草叢生、河道水流不暢”的憂人場景。

 

近年來,餘杭區以推進徑山鎮北苕溪“幸福河湖”建設為抓手,堅持水岸同治,劃定流域生態強制性保護範圍,通過清淤疏浚、引水調度、拆除違建等措施,保持河道行洪暢通,恢復河湖水域岸線生態功能,使徑山北苕溪成為餘杭區“最美家鄉河”的金名片。這是推進河湖系統保護治理,江河湖泊面貌實現根本性改善的縮影之一。

 

據劉偉平介紹,我國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斷水百年之久的京杭大運河實現全線水流貫通,斷流26年之久的永定河實現全年全線有水,白洋澱水域面積保持穩定。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區地下水水位顯著回升,深層地下水人工回補扎實推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萬平方公里,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湖管理保護方面,水利部推進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建設,採取一系列創新舉措,著力提升江河湖泊生態保護治理水準。

 

據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於琪洋介紹,水利部指導各地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31個省區市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省級總河長,省市縣鄉村五級120萬名河湖長上崗履職。制定印發了河長湖長履職規範,全面建立河湖長動態調整和責任遞補機制。連續5年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國務院督查激勵。指導各地嚴格河湖長制考核,各地累計問責3.79萬人次。

 

在創新完善工作機制方面,國家層面建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各地普遍建立“河湖長+警長”“河湖長+檢察長”等協作機制。

 

政府市場協同發力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此背景下,需要有力的資金保障,必須堅持兩手發力。

 

據張祥偉介紹,水利部建立了兩手發力的“一二三四”工作框架體系。“一”是錨定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這個目標;“二”是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兩手協同發力;“三”是金融信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三管齊下”;“四”是深化水價、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節水產業支持政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四項改革”。通過這個工作體系,調動各級水利部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吸引市場主體投入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拓寬投資管道,解決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

 

在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方面,水利部指導地方拓展思路、找准路徑,積極拓寬水利基礎設施收益來源。同時,與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聯合出臺有關指導性檔,在國家政策範圍內,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期限、貸款利率、資本金比例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這些措施,擴大水利專案利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信貸的規模。

 

在創新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方面,各地應用特許經營、股權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模式,建立合理的回報機制,吸引更多市場主體投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另外,一些水利企業利用產業投資基金、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融資,探索REITs試點盤活水利存量資產,投入水利建設。

 

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10年來,全國累計完成水利建設投資達到7.5萬億元,是上一個10年的5倍以上,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邁上萬億元大臺階,創歷史新高,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鞏固夯實安全發展基礎貢獻了水利力量。(劉欣)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