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披露今年上半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新特點


本報訊 最高檢84日發佈的檢察機關上半年受理審查起訴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情況顯示,新類型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不斷出現,疑難複雜案件增多,不僅侵害創新主體合法權益,損害消費者利益,而且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社會危害性較大。

 

最高檢發佈的案件統計情況顯示,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呈現以下幾方面新特點:

 

【侵犯商業秘密犯罪種類多樣】

 

據統計,上半年,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業秘密犯罪167人。從涉及領域看,被害單位既有傳統製造型企業,也有資訊技術、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高科技公司。從商業秘密種類看,侵犯軟體源代碼、技術方案、設備圖紙等技術資訊類案件為主要類型,侵犯價格資訊、個性化客戶需求等經營資訊類案件也時有發生。檢察辦案實踐中發現,由於外部人員難以直接獲取企業商業秘密,往往是企業內部人員尤其是關鍵崗位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離職跳槽帶走商業秘密,或內外勾結共同實施犯罪行為。

 

【犯罪手段不斷翻新】

 

上海檢察機關辦理的劉某某等人侵犯著作權案中,被告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自行製作並銷售用於避開電腦軟體技術措施的“加密狗”,並提供軟體下載鏈接,檢察機關以侵犯著作權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檢察機關在辦案中發現,除了制售盜版圖書等傳統案件類型外,盜印“劇本殺”劇本、竊取複製網路題庫、利用反向工程提取並複製發行他人電腦軟體、利用資訊網絡技術非法爬取並傳播他人文學影視作品等新型侵權案件不斷出現。

 

在數位化環境下,文字作品、視聽作品、音樂作品、電腦軟體等作品的傳播更加便捷迅速,相關侵權案件增多,犯罪手段技術性增強。上半年,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著作權犯罪1122人。

 

【新興行業領域假冒增多】

 

上半年,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標權犯罪10384人,其中,香煙、白酒、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傳統民生領域案件仍較為多發。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犯罪逐漸向新興行業領域蔓延,翻新電子產品冒充新品銷售、制售假冒汽車配件等犯罪活動增多。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直播帶貨“即時性”“受眾廣”的特點,通過“直播引流”“真假混賣”方式售假。例如,江蘇檢察機關辦理的陳某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中,被告人通過社交平臺及網路直播的方式,銷售眾多假冒知名品牌服飾,半年銷售金額達400餘萬元。

 

除了上述新特點外,最高檢指出,侵犯知識產權犯罪還呈現出共同犯罪和跨區域犯罪明顯等特徵,需要相關各方儘快形成綜合懲治合力。

 

對此,檢察機關將這樣發力:

 

·強化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高技術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依法保護企業商業秘密;

 

·加強與公安機關、行政機關協作配合,做實引導取證、行刑銜接,強化跨地域檢察協作,實現全鏈條打擊;

 

·嚴格落實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權利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制度,充分保障權利人的知情權和訴訟參與權;

 

·通過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行政監管職責,助力企業堵漏建制。

(新文)

 


廣告
廣告